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黄云娜:手拿钩针 织出“经纬”天地

黄云娜:手拿钩针 织出“经纬”天地

专题内容 2020-12-05 11:14:55
分享到:

全国劳动模范、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织造车间值车工黄云娜怀孕五个多月了。记者采访时,她如往常那般穿梭在织布机间熟练地操作着。站在机车旁,黄云娜把手中的钩针放过去,一根根线头仿佛自己“认识路”,跟着她的手就走了。

练出了每分钟接头45个的“好本领”

如果将纺织机台比作纺织工的“战场”,38岁的黄云娜已经“战斗”了20余年。

1998年,黄云娜毕业一周后来到国棉五厂(五环集团前身)成为一名纺织女工。在这里,她学习的第一个技能是打结。一分钟24个就算合格,她能打35个。当时同时进厂的30多个新人里,黄云娜作为操作苗子脱颖而出。后来教练给她和另一名女工单独传授了“打慢车”的技术,打算让她俩学会后教其他女工。

没想到,这成了黄云娜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坎。“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教练气急了,把我手打了一下,我连中午饭都没吃,一边哭一边练习。可能是让教练打灵醒了,那天一下就学会了。”回忆起当初的场景,黄云娜会心一笑。

因为纺织机车操作技术差,生产指标没能完成,黄云娜心里憋着一股劲,立马开始了她的“摸、爬、滚、打”:所有的休息时间,全部拿来进行单项练习。夜里站在宿舍楼的楼道,手腕上挂着两个自制的一斤多重的沙袋,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

别人练3个小时,她就练5个小时,别人接500个的时间,她可以接1000个,手指常常都被软软的棉纱勒出了一道道血口。值车工最基本的“机下打结”一项,黄云娜硬是练出了每分钟接头45个的“好本领”,还总结出了一套接头口诀,被其他纺织工沿用至今。

改革路上的“领头雁”

多年来,在企业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都有黄云娜的身影,特别是在厂里重大技术革新、节假日后开冷车活动中,她总是走在最前面,将自己“领头雁”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5年底,厂里为适应市场需求,企业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工序工艺,黄云娜从有梭织机转岗到无梭织机,成了一名无梭值车工。原来那些得心应手的单项技术绝活用不上了,全新的设备需要全新的技术来应对,企业工序改革也使得许多原来非常优秀的有梭值车工退缩止步了。纺织行业受市场影响较大,工资收入不高,工作却很辛苦,同期进厂的34名姐妹,那时候就只剩下黄云娜和另外3人。

这时候,厂里要开发新的产品。这一产品对纺纱工艺要求极高,线又细又脆,高频次的断头让开车效率降低,导致当时无人愿意去该岗位。黄云娜顶着压力,主动提出到新的岗位。她细心观察品种特性,加强巡回,凭着爱钻研的劲和过硬的技术功底,很快掌握了该品种的操作技巧,攻克了生产难关。为此,她还研究出了“强捻布操作法”,使生产指标月月提高,创造经济效益17万余元。

作为操作技术尖子,黄云娜把自己的技术无私地教给姐妹们,提升车间整体操作水平,为集团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不断创造新业绩,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这是黄云娜北京载誉归来后写给自己的话。

文/图记者石喻涵实习生王超杰 

[编辑:张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