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争耀)12月24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获悉,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落实文化惠民政策,该院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模式,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工作。近3年来,已经成功进行了20多场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活动,为千余位文物收藏爱好者的近3000件藏品提供了鉴定咨询意见。
近年来,省文保院利用每年的博物馆日、文物和自然遗产日等大型文化节日,陆续地开展了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肆虐,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该院积极应对,在大家居家抗疫期间,利用自身优势,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线上藏品鉴赏服务,给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居家民众在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复工复产后,针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这一项重要工作,该院快速调整思路,建立起线上线下文物鉴定相结合、从单一文物鉴定到多元化服务、从常规目鉴到精准科学化的“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鉴定专家传统目鉴的同时,还采用了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内窥镜等仪器进行无损分析检测,通过科技分析检测,让传统文物鉴定插上科技的翅膀,使得文物的鉴定结果更有科学依据。
据了解,近3年来,省文保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二20多场的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活动,为千余位文物收藏爱好者的近3000件藏品提供了鉴定咨询意见。发现了明代“正德十六年圣旨”、明代白石质水仙盆、明代影青童子骑象摆件、明末清初铜“宣德炉”、清代乾隆“粉彩人物故事瓷盘”、于右任书法作品、海外回流清代银碗和银盘等历史文物,以及红军用过的徽章、马灯等革命类文物。还有建国后的存折、车票、徽章等反映社会变革的历史物证。
“通过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的系列活动,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文物鉴定服务,解决了难题,丰富了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宣传了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让群众做到合法合理收藏,引导了风清气正的民间文物收藏环境,让更多的普通社会大众参与到了文物保护事业中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人了解了陕西、了解了陕西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文物、考古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做出有益的探索实践,也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深入民心、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