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 秦闻讯(文 / 图 本报记者 李宗华)陈耀武长了一张秦腔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许是这张脸,他从小入行学唱秦腔;也许是这张脸,他 从 表演 “跨行”到画脸谱 。转眼将近不惑之年, 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 艰难,他始终没放弃。外人眼里是不挣钱不养家不务正业,家人态度是不干涉不反对也不喜欢。而他,选择 初心不改, 乐在其中。
年少迷戏,艰难 入行
1987 年出生的陈耀武, 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淡定和韧劲,自 14 岁决定入行学习秦腔表演,到现在以画 秦腔 脸谱为主业, 30 多年 来, 他坚持得很辛苦。
月初,深冬季节里的长安区郑家坡村,陈耀武坚守在清冷的秦腔脸谱工作室内,没有暖气,他一身羽绒服。端坐在书案边,左手固定模具,右手持笔,毛笔在脸谱和颜料盒之间来回穿梭 :红色代表忠诚,白色代表奸诈,蓝色代表勇敢,绿色代表草莽,黄色代表暴横 ……
时 近中午,第二个脸谱即将完成。放下画笔,哈一口热气在手上,陈耀武将从业经历从头道来。“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一起去听秦腔,刚开始听不懂也不爱听,父命不敢违,就只好远远 地 看着台上的热闹, 结果 时间久了 ,竟 产生了自己也想上台表演的想法,不料想学秦腔的打算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 陈耀武说,父亲 可能基于这一行的前途的判断,“ 看秦腔可以,学秦腔不行。 ”
新世纪初,正如电视剧《装台》里表现的那样,秦腔表演已经备受新的艺术形式冲击,尽显颓势。然而艺术的种子一经 着土,便会扎根发芽开枝散叶。经过了再三坚持, 14 岁那年,他进入艺校学习秦腔表演 。 吊嗓子、踢腿、压身段, 5 年之后,进入长安区剧团,担任秦腔花脸一角 儿 ,四处表演。
至此,陈耀武正式成入得艺门,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数载坚持,中年成家
然而剧组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演员的数量从三四十人在几年间减员到二十来人, 薪水 也越发的微薄 。陈耀武在而立之年,开始寻求转变和突破。
郑家坡村的工作室是应当地发展传统文化之邀, 2 万元租下的一处民宅。陈耀武出生于西安一个城中村,原本可以选择一条普通但是平稳的人生路,甚至可以做个拆二代,衣食无忧。但是秦腔挑选了他,他也挑选了秦腔这门艺术。
剧团没有演出的时候,他就宅在家中咂摸 戏份 、摆弄脸谱 。“秦腔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种类,艺术 形式 朴实、粗犷、豪放 、 夸张,生活气息浓厚, 表演 技巧丰富 。”陈耀武说,秦腔一开始是在室外演出,开阔的空间和距离原因,形成了秦腔演唱靠吼,注重画脸的特点。尤其是脸谱的勾画尤为重要 , 许多 角色 有固定的形象,“比如三国戏里面张飞、关公和曹操,必须得从脸谱上让观众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也许我的选择多数人难以 理解, 我也懒得一一解释,就 经常一个人我在家里琢磨脸谱 。 不愿意出去社交甚至 连话也不愿多说 ,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我是个傻 瓜 。 ”陈耀武说,父亲一开始的反对和妻子现在的不干涉 ,都越发的激励 自己一定要干出点 “名堂”的决心。
随后的几年里,演出越来越少,留给他研究整理脸谱的时间越来越多。 被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王保易收为关门弟子之后,他搜集整理秦腔脸谱,著书成册,逐步成为从事秦腔脸谱集大成者,成名于业内,活跃于民间。
父女同趣 ,传承有后
“ 《秦腔脸谱》是我出的第一本书,收录了 200 张脸谱和 40 张剧照,书发行以后,接受电视台采访的事,改善了家人的态度,终于默许了我继续自己的爱好。”说到这里陈耀武如释重负的喘了口气,虽然时隔多时,依然仿佛如昨。
“剧组中 除了生 、 旦两角儿偶有化妆师,净角儿和丑角儿基本都是演员自己画脸, 花脸 行 ,脸谱 都是 自己画,刚开始就是跟师傅学,把自己饰演的角色脸谱死记硬背下来,演那个画那个。”陈耀武说,正因为演员各自只对自己饰演的角色比较熟悉,实际画谱的时候也都是师徒间口传心授,行业内并没人系统的整理研究整个秦腔各角色的全部脸谱,这 一 现象,给了陈耀武以启发,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填补这一业界 空白。
访名家收资料录实谱,“以前 也 有艺人画脸谱,但多数都 只画在纸上,平面的那种,主要用于记谱。 ” 陈耀武为了更直观更形象的变现秦腔脸谱,决定将他收集和创作的脸谱实录到立体面具上。为了区别人物脸型和大小 ,自己动手 制模倒模 ,制作出符合自己要求的面具。
“ 制作异形 面具属于创作进阶阶段,如果只是练习画谱的笔法,直接买成品面具就可以了。 比如我女儿现在练习时用的就是成品。 ” 隆冬季节,和陈耀武坚守在工作室的还有他女儿,对面具制作中的打坯、裱糊 、修剪和打磨等步骤看得津津 有味。“女儿已经跟着我学 习快两年了,画笔的起 和 落都有模有样,对色彩也有一定的认识,假以时日,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