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 方舱实验室 外观。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 白衣逆行心怀大爱,与病毒共舞立头功。1月 13 日上午,古城西安,阳光明媚,乍暖还寒。
PCR方舱实验室里狭长干净整洁的通道。
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大门里东北一隅,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静卧着一个长方形的白色巨型“集装箱” ------- 这就是该院用于核酸检测的移动 PCR 方舱实验室。
方舱实验室外,街上车水马龙,医院里秩序井然,一片岁月静好;而就在这个宽2.98米 、长 17.5 米、高 3 米的长方体方舱实验室里,却有一支全副武装的“白衣特战队”,正在和病毒进行着一场殊死较量。
签收标本。
这些全副武装的白衣战士们,犹如战场上的侦察兵,凭借着过硬的“功夫”和一双火眼金睛,每天在 PCR 方舱实验室通过 基因扩增 方法,对几百份送检样本进行核 酸 检测,排查是否有人感染新冠病毒……
送检样本通过 样本传寄窗 递进 PCR方舱实验室 。
将准备好的试剂通过传递窗口传入标本制备区。
远远看去,移动PCR方舱实验室和普通的集装箱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多了几扇玻璃窗户。 10 时30分,一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提着送检专用箱,匆匆走到方舱的接样窗口,将一箱送检样本通过 标本传寄窗 递进去……
标本录入系统。
标本签收并编号。
标本签收并编号。
将样本振荡混匀。
三级防护80后的检验师姚博 芳 ,熟练地将收到的样本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消杀、签收、编号……然后和他的搭档姚 晓 雷开始准备试剂。“我原来在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做细菌培养工作,整天和病 原微生物 打交道,新冠病毒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我并不觉得害怕。只要做好防护,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操作流程作业,就是安全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揪出新冠病毒,决不能让它漏网,危害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姚博 芳 说。
手工加样。
手工加样。
将八联管内所加“样本和试剂”离心至管底。
手工点样。
核酸提取。
在生物安全柜前,姚博方拿起一管样本,姚晓雷将试剂精准的送进试管,虽然他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N95口罩和面屏,无论是手工加样、核酸提取、手工点样、上机扩增,还是最后出报告,每份标本在整个核 酸 检测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
省四院检验科副主任焦飞燕在 PCR 方舱实验室投入使用前给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我将核酸检测流程总结为:样本处理、试剂准备、手工加样、核酸提取、手工点样、上机扩增、出报告七大步,其中很多步 骤 只能手工操作来完成,这就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感染风险。手工加样是核酸检测最危险的一步, 需要打开样本管盖操作 ,检测人员就这样 ‘ 赤裸裸 ’ 地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和病毒零距离接触,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 个人 防护,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完成每一步操作,实验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消 毒 ,确保个人安全和环境清洁。手工点样是核酸检测最关键的一步,不允许有一丝纰漏,因为这样狡猾的新冠病毒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所以我们的白衣战士,责任重于泰山, 坚决要守好人民健康的安全之门。我们的白衣战士 一进PCR方舱实验室 , 就要在里面高强度的工作 4 到 5 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期间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如果一份样本的结果出现异常,就得重做一遍,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他们 就是凭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信念,在PCR方舱实验室里与病毒战斗,舍小家为大家,值得 我们 崇敬”。省四院检验科副主任焦飞燕说。
工作人员要从标本制备区出来必须经过严格消杀,换上新的防护服才能进入下一个工作区。
通过传递窗将产物传递到“扩增及产物分析区”准备上机扩增。
今年35岁的文晓霞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的才两岁半。她在省四院组建移动PCR方舱实验室“白衣特战队”的时候,主动请缨,生怕自己选不上。“我去年 7 月随陕西援疆核酸检测队出征,在那一个月中 , 我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 。 在大学里我就光荣入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种关键时候,我应该身先士卒,迎难而上,成为战斗在方舱里的一面旗帜,一个战斗堡垒。看着这么先进的设备,核酸检测流程日益优化,检测量日益提升,现在我能在PCR方舱实验室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我很开心!”文晓霞告诉记者。
姚博芳只能用对讲机和另外一个工作区的姚小雷交流。
仔细检查是否点上样。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贾延 院长 说:“方舱虽小,但功能俱全。这个方舱实验室的启用,能在疫情防控的‘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减少被检测者的流动,减少样本的转运时间,缩短被检测者等检验报告的时间,降低传播风险,提高检测率。”
上机扩增。
据了解,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于 2020 年 12 月 17 日批准正式启用,目前已经检测 8000 多份核酸样本,均为阴性。该院组建 PCR 方舱实验室白衣特战队一共有 1 3 人,他们都是该院挑选的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有担当的优秀医护人员。其中,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只有 27 岁, 80 后 90 后是主力军。他们每天两人一班,每天早上从 9 时30分进仓,常常要忙到次日凌晨,他们从来不叫苦喊累,依然一脸灿烂的笑容,穿 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移动 PCR 方舱实验室里同狡猾的病毒周旋、鏖战。
PCR方舱实验室的垃圾和废弃物都要经过121摄氏度高压灭菌处理。
PCR方舱实验室的垃圾和废弃物都要贴上专门的标签。
他们一袭白衣,不畏生死,逆行而上,与病毒共舞。透过满是汗水的面屏或者护目镜,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为了谁。
PCR方舱实验室的垃圾和废弃物都是专人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