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张维) 治沙减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秦岭水源涵养……1月25日,记者获悉,“十四五”开局之际,陕西自然资源部门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结合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将实施8项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盘棋”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水平。
针对榆林北部长城沿线以北、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区风蚀沙化严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陕西将采取风蚀沙化区修复、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通过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完善毛乌素沙区生态防护体系。预期2025年,区域内盐渍荒漠化土地治理超过36%,沙化环境得到优化,土壤条件得到改善。
推进陕北多沙粗沙区及砒砂岩区生态修复。针对榆林北部黄河西岸沿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粗沙入黄量大等生态问题,采取砒砂岩区抗蚀促生等技术,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预期2025年,区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2%以上,水土流失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推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针对榆林南部和延安北部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采取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高标准旱作梯田和新型淤地坝建设,通过沟坡综合修复、丘陵沟壑区封育修复、植被体系结构优化相结合,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预期2025年,区域内沟坡综合治理率30%,流域水土保持能力稳步提升。
推进渭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针对渭河北岸黄土台塬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采取塬面、沟头、沟坡、沟道“四位一体”防护措施固沟保塬,形成渭北塬区综合防护体系。预期2025年,区域内塬面保护率42%以上,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湿地生境稳定性增强。
推进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预期2025年,秦岭地区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高。推进秦岭地区一般保护区水源涵养保护修复。预期2025年,区域内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公顷,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50%,全面提升和增强秦岭水源涵养能力。
同时,实现矿区生态功能恢复,推进陕北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推进渭北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