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尖里的木版年画

象牙塔尖里的木版年画

栏目:视觉记者:三秦都市报-秦闻时间:2021-02-06 17:44:21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文/图 记者 李宗华)过了腊八,年就近了。汪瑞和他的木版年画理应进入“旺季”,现实却是忙一天闲一周,一如这乍暖还寒的天气。物质上的丰富让年味逐年变淡,何况这恍如隔世的木版年画。但是,汪瑞对年画的热爱,不曾有冷热之分,亦无淡旺之别。只缘,纸马是少时的记忆,年画是现在的事业。

少时记忆催生中年愿望

“年画之于我,算得上是再续前缘,我对于年画,可以说是落叶归根。”2月初,汪瑞在西安市民乐园文化街上的非遗形象店西安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接受采访时,开篇介绍便十分严肃和凝重,“近几十年,我是带着一颗朝圣的心态在做这件事。”

1967年生人的汪瑞,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阶段,却依然痴迷于木版年画的收集和研究中,一副不知天命的倔强性格:“多少人一辈子没做成一件事,我,一定要成为那个例外。”

出生在西安的汪瑞语气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地京腔京味,他祖籍北京,父辈支援大西北时迁至西安。以前以制作纸马年画营生的奶奶,在西安生活时保留了过年帖年画的习惯,祖传的技艺就以这样润物无声的形式在儿时留下了痕迹,直到上大学翻阅资料再次看到木版年画的文献资料,蛰伏了十余年的木版年画在那一刻复苏,那一年,汪瑞18岁。

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木版年画始终像挥之不去的幽梦,时常萦绕在眉头心间。

随后他查遍了西安各大院校的图书馆,铢积寸累集腋成裘。数年来,终于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字和一定数量的实物,却发现这些资料还是不能还原出木版年画当年的原貌。一些年画只有标题没有注释,有的年画经过多次翻版,图案模糊线条残缺,完全无法体现木版年画包罗万象的民俗文化内涵。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依然满足不了他对木版年画的探索,一个走遍全国实地考察年画的想法日渐迫切。

走遍全国进行抢救式考察

1996年,一边做装修装饰生意赚钱,一边将考察木版年画现状的计划提上日程。

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他沿着黄河从源头一路走到入海口。然后又去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10年间,除了西藏新疆少数省份,只要有年画线索的地方,一处也不放过。

其中,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四川绵竹等地还在坚持的老艺人给与了他很大程度的帮助。他将南北差异、年画渊源,及年画承载的故事一一纪录,掌握了相对齐全和珍贵的一手资料。

大量走访之后基本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发展脉络,汪瑞决定最后一站放在祖居的北京东四条汪纸马胡同,然而时过境迁,那条不足500米从元代延续到民国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变迁之后的街道,早已物是人非。

就在调研陷入困境的时候,一则哥伦比亚大学亚洲馆影印出版的年画图册的消息让他大喜过望。原来,一个叫傅路德的美国人捐献了民国时期在北京收藏的数百幅纸马年画,并翻译出纸马的名称、故事和寓意,其中,有自家祖上落款的纸马年画作品就有上百幅。

“木版年画是民俗、历史、人文、地理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它所涵盖的知识点,没个十年二十年的研究,是厘不清楚的”。

总结其他产地年画的特点和艺人的讲述,汪瑞开始着手复原汪氏纸马年画。

重现家族年画精华

“民国早期以前,纸马年画是民间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过年、祭祀和节庆中都需要,尤其是节庆,比如新房落成、庆生、开业等等。”汪瑞说,“后来机器胶印年画的出现,无论是纸张的考究还是色彩的丰富,还有画面的精细程度都对木版水印年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木版年画迅速从实用品向收藏品过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后来做为‘民俗载体’被学者们研究。”

汪瑞说,要重现失传的年画,除了了解木版年画的来龙去脉和其蕴含的文化,技术上也十分重要,画稿、过稿、线板(刻板)、套色,每一步都要从头摸索。

“画稿要了解创作意图和初衷,过稿相当于将绘画‘翻译’成雕刻,最为重要。”汪瑞介绍说,传统的木版年画刻板只有一把“拳刀”,不同于西方有数十种不同形状和规格雕刀的现代工艺, 十分讲究功底,“一把刀雕出来的印版,能最大程度保留其粗粝与古拙的味道,现代工艺容易将内涵都雕‘死’了,没有精气神。意境这种东西往往只可意会无法复制。”

“为了走访调研,我10年间几乎走遍全国,花费超过70万,现在年龄大了,除了过稿必须自己上手,画稿和美院合作,雕刻就交给国内顶级雕刻师去完成,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呈现出来的东西更接近于完美。”

近年来,已经两鬓染霜的汪瑞主要着手重现祖传的纸马年画“京百份”,将这一延续千年之久的民族文化载体,重新复原并呈现出来,“这和经济利益完全不搭,绝对赔钱的生意,完全是一种家族使命感。”汪瑞说。

不刻意传承才是最好的传承

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汪瑞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的充实和笃定。

1990年成立年画工作室,收集整理制作中国传统纸马年画,着手恢复传承家族古老手工技艺;1996年正式成立西安瑞丰堂木版年画社,填补了西安没有纸马年画项目的空白;2000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版年画学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2006年完成遍游全国寻访年画艺人和年画搜集,同年,木版年画也正式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陕西省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基地,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成为首批省文化厅获邀入驻的成员单位。    2008年成为西安市碑林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汪氏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开始,先后接受数十家央媒、地方媒体和各大头部网络媒体的采访,将纸马年画的研究成果扩散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木版年画的内涵和精髓。

汪瑞瑞丰堂年画社共3层,一楼经营锔瓷、金缮和无痕修复,支撑日常开支;二楼作为接待室,接受文化名人、学者、社会团体参观、交流和采访;三楼为木版年画展示体验区,展出数十幅汪纸马精品年画,并可现场体验印制纸马年画。除了接受来访,汪瑞还主动出击,年前刚刚结束绵竹、孝感、景德镇、北京等地参访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下一步还将在上海、苏州、福州、广州、北京等地进行西安非遗手工技艺推介巡展。可以说,自己创办的瑞丰堂已经成为木版年画文化传播的集散地。

“至于狭义上的传承,我并不刻意去收徒弟,这是一门象牙塔尖里的古老艺术,的确存在曲高和寡的境地。比如它的创作过程便是数代人的集体行为,在世代流传中艺人们加以修改,最后形成深入人心的固定形象,留给当下艺人创意创新的空间极其有限,再者年画现在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在延续其生命力,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带徒弟带不来经济效益,不能强求。当然有人感兴趣想了解,我们也招收学员收学费,毕竟房租和材料都是刚性支出。”汪瑞说。

[编辑: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