砑花葫芦艺人的“生意经”

砑花葫芦艺人的“生意经”

栏目:视觉记者:时间:2021-03-01 09:44:48

三秦都市报  - 秦闻讯  (文/图 记者  李宗华)今年是司马良在西安市小东门古玩市场内开店的第10个年头,平均每月5位数的收入,算是稳住了脚跟。15年前,司马良看到有“京城第一玩家”之美称的王世襄编著的一本《中国葫芦谱》,其中如何创作砑花葫芦的章节使之眼前一亮,遂辞掉工作,萌生了一定要试一试的念头。

一本书成就一个手艺人  

司马好玩儿,这是妻子柳芳对他的评价。即便当时已经结婚生子,即便自己已经35岁“高龄”。“我确实喜欢玩儿,自己大学专科是在西安美院设计专业读的,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看到那本书的时候,立马就着了迷。”今年元宵节前,司马良在小店里一边把玩着手里的葫芦,一边聊十几年前的经历,“我没有拜过师,那本葫芦谱便是我的师父,我辞职以后在家整整自学了两年,不分白天黑夜。”

技法靠摸索,工具靠尝试。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父,书上的介绍也很笼统,那两年的自学过程十分艰辛。时常眼花到描绘的底稿出现重影,半夜里手痛到睡不着也是时有发生。

“我流过眼泪,但是没哭。”司马良说话间将两手合十,“你看,右手虎口位置明显厚实得多。”那些毫发毕现的砑痕,既要手上有力,又要将力度把控得恰到好处;还得有一双好眼睛,既能审美,又能配合手指去实现那些心中的审美。

所幸,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有回报,他成为西安市第一个做砑花葫芦的手艺人。手艺所得,让他在职业上实现了自由,在经济上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一把 石刀 养活一家人  

坐在被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葫芦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的小店里,司马良的眼神中,充满享受,只是不经意间抚摸一下自己的右手,透露着做艺时的刻苦和经营时的艰辛。

最初闭门学艺的两年里,摔坏了多少只刻刀,压坏了多少个葫芦,连自己也记不清。

“出摊是实在没办法了,积蓄花完了,又赶上妻子买的股票遭遇‘熊市’。”虽然时隔多年,司马良回忆起那段经历,一改平时憨态随和的神情,“我整整蛰伏了两年,日子已经过的捉襟见肘,作为一个男人,我必须得站起来挺过去。”

2008年一个秋露微凉的清晨,他带着自己部分作品去到省体艺馆西边的古玩城 “撂地”试水。不料,市场反应出乎意料的好,两个多小时,带出去的砑花葫芦手把件一个不剩,700多元收入,坚定了他继续做下去信念。

有了第一次出摊的喜人回馈,司马良加大了创作数量。他每星期干6天活,出一次摊,之后每次基本上都能卖到2000元以上,月收入万元左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 直到2012年许多买家开始上门收购或者订制,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司马良就近在小东门古玩市场盘下一个铺面,葫芦为纸石刀为笔,一刀一刀坚持了10年。

“手艺人得和市场接轨,情怀是自己的事,作品必须交给市场。”司马良将艺术理解成两个部分:艺是手艺,术是变现的方法。有艺没术就是孤芳自赏,有术没艺那是纯商人。只有将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艺能实现自我价值,术能体现市场价值,两者相互促进,艺人的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

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  

现在看来,司马良的从艺之路算是成功的。

然而,功夫在画外。

“怎么砑只需勤学多练,砑什么才是区分艺人水平高低的地方。”司马良说,因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父,他仅在工具上就经历反复尝试和逐步淘汰,最终选用了对金银器皿抛光用的玛瑙刀。玛瑙刀质硬而口钝,既能砑动葫芦表层,又不破坏其表皮,只是大小和形状需要专门定制。

“解决了工具,至于技法无非借鉴雕刻的阴雕或阳雕,将创意立体呈现出来即可。”司马良说,初学者容易钻进技术的牛角尖,基础技术虽然重要,但是一幅作品要能做到雅俗共赏,所需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需要艺人一辈子都在提升的过程中,“就像写文章,词句精美固然好,但是结构巧妙意境深远才是精髓。”

因此,司马良将创作题材从山水虫鸟过渡到擅长的花草人物上。创作过程也开始尝试脱稿直接砑,享受那些神来之笔带来的惊喜。

好的创意离不开好材料,司马良对葫芦的挑选也是精益求精。自从开店以后,他每年都要去到山东、甘肃和上海实地进园逐个挑选葫芦,并做上标记,等10月份葫芦成熟后,摘下来去掉青皮,将留下蜡质层的葫芦寄送回西安。好东西自然好价钱,每年采购葫芦都要花上十来万元,备足一年之需。

已经实现收支良性循环的司马良,在收徒传艺上却一直没能如愿。

“主要原因就是干这一行太辛苦了,太小的和太大的葫芦都会增加左手固定的难度,右手砑花更是力气活,轻了重了都不行。”司马良说,跨过年就已经50岁了,没有心劲儿和体力再换一个行当,后半辈子都将投身到砑花葫芦的探索和研究当中。如果哪一天有人真心想学这门手艺,愿意将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全部传授出去。

[编辑: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