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灵:奇峰有奇云 灵心自不同

李奇灵:奇峰有奇云 灵心自不同

栏目:视觉记者:时间:2021-03-09 11:56:27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三秦网讯 (通讯员 刘炳圻 记者 阮班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奇灵教授很忙,忙什么?忙临床、忙科研、忙教学、忙研发专利 、 忙医工交叉、 忙科技成果转化…… 

工作时间见到李奇灵,总是一副忙忙碌碌、脚踩风火轮的状态,“经常到了凌晨,才能静下心做些独立思考”,李奇灵坦言,她也喜欢逛街购物、旅游、做美容这些放松身心的活动,但是要想在科研工作方面有所建树,必须做出舍弃,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牺牲本就不多的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相比而言,做科研产出成果的喜悦更令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李奇灵教授近年来带领其团队致力于磁外科在妇科领域的拓展应用,成功实施国际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及卵巢囊肿剥除术,减少传统腹腔镜手术切口多、创伤大等缺点;研发“磁封闭式防播散举宫杯罩及举宫器”,解决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的“肿瘤播散”问题;研发磁性子宫托,解决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盆腔脏器脱垂问题。申请发明专利2项,部分成果正在转化中。 李奇灵带领优秀的医疗团队和科研团队研发出的妇产科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乃至国际领先,为提高广大女性生活质量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在临床实践中迸发医工交叉思想火花

1994年,李奇灵在家乡的白求恩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西安求学,2006年,李奇灵博士毕业回到临床工作,繁重的临床工作让她无法延续博士阶段基础研究,但是随着“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考评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经历了几年迷茫期,在时任妇产科主任苟文丽教授的启发下,李奇灵从日常工作中着手,她发现反复消毒的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器械在基层医院有消毒不严格、术后继发感染的临床问题,萌发了研究一套一次性器械包的设想。

但是,起步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在当时,医工交叉的理念不像如今已经成为共识,关注这方面工作的学者少之又少。在当时的科研评价标准下,这个产品对于工科学者来说,从技术上并不难实现,这样的发明创造虽然能解决临床问题,但对于工科学者来讲创新点不足、分量不够重。李奇灵四处碰壁,最终还是通过私人关系找到交大材料学教授和力学教授,他们反复研究改进、开发模具,中间设计了近10个试验品。当时李奇灵也没有带学生,所有事情都只能在临床工作之余独自完成,为了达到临床使用的强度和力量,李奇灵经常出入菜市场购买牛肉来做试验,历经两年时间,终于成功生产出来能够提起9公斤牛肉的一次性宫 颈钳,并于2011年申请了专利,当时是国内独家产品。2013年“一次性宫颈钳的研制开发和推广”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申请了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项目,目前已经达到每年2000余万的销售额。

“类似一次性宫颈钳这样的“小东西”背后也有大科学命题,也能出大文章,小产品事关民生健康,也有大产业。”在临床科研实践的道路上,李奇灵首战告捷。

步步为营,不断深化子宫内膜癌筛查研究

有了一次性宫颈钳研制成功的经验,围绕子宫内膜癌筛查,李奇灵在临床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在她看来,只要内心笃定,才能不惧未知风雨。正是因为她对临床科研的执着追求,才从最初期的摸不着科研方向,再到后来逐渐上道,直至今天硕果频出。李奇灵认为无论医疗、科研还是教学工作,都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医疗是目的,教学是途径,而科研则是更好地推动临床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在李奇灵的身上,有股敢闯敢拼的 劲头 ,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她却敢于尝试。2012年,在外参加学术会议时,李奇灵发现当时现存的国内外子宫内膜取样器都不完美,存在刷毛少、与宫腔形态不符、无法刷取宫腔底部细胞等缺陷,这无形中增加了筛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漏诊率。李奇灵萌发了改进取样器的想法,经过反复研制,画图,寻找合适材料,产生了中间型产品若干,最终生产出符合宫腔形态的倒三角形的一次性使用子宫内膜取样刷,并于2015年取得生产许可证,开始投入市场。

子宫内膜刷生产出来以后,遇到了细胞病理学难诊断的瓶颈问题。2015年在北京内膜癌筛查的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史桂芝教授讲授了内膜癌筛查病理方面的进展,其在细胞块微组织方面有深入研究。李奇灵听完讲座,立刻与史教授谈了合作的设想,一拍即合,历时三年,共同研发了“Li-shi子宫内膜癌筛查系统”,由细胞学诊断演变成细胞微组织学病理诊断,降低了病理诊断难的门槛,于2018年推向市场。

李奇灵教授团队正在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钟德星教授团队一起开发研制“子宫内膜细胞AI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识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细胞,用于内膜癌筛查,目前,已经申请了专利,正处于软件注册阶段,有望今年投入市场,简化筛查步骤,减少病理科医生工作量,这将是国际上第一套子宫内膜细胞AI辅助诊断系统。

在研发子宫内膜癌筛查系列产品过程中,李奇灵教授逐渐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带领学生笃定临床研究,严谨做好临床研究的每一步,临床立项、过伦理、临床注册,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科学方法和临床科研思维方式,顺利毕业并发表高质量SCI文章,医疗、教学、科研一体,互相促进。

基于上述成功经验,李奇灵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拓视野,在合作中深化了对疾病筛查诊治的认识,丰富了技术手段,不仅为广大医生带来便利,更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医工结合,跨界创新,探索未来医学发展之路

2020年12月,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李奇灵教授工作室”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吕毅教授高度赞扬李奇灵教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执着钻研磁外科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创新应用,主动探索新型医疗器械,研发新产品,积极推进学科发展及成果转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西迁精神。”

吕毅教授是磁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一直致力于磁外科技术的推广应用。李奇灵谈到,之所以被吕毅教授青睐,正是因为她在妇科领域主动探索应用磁外科技术并做出了一点成绩。2019年3月,吕毅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磁锚定技术 辅助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 , 这是我国磁锚定系列技术首次在临床应用。 磁锚定技术能够 减少人体的戳孔数量,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术后恢复; 也 能够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利于腔镜下手术操做。 受其启发,李奇灵开始琢磨磁锚定技术能否应用于妇科领域,在吕毅教授的支持下,三个月后,李奇灵教授便带领团队利用磁锚定技术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及卵巢囊肿剥除术,这是磁锚定技术在妇科手术上的首次临床应用,为妇科单孔腹腔镜技术提供了有力援手,也进一步拓展了磁外科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既往认为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以替代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但是在2018年底,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 一篇 重磅文章,经过大数据分析,相对于开腹手术,在早期宫颈的治疗中应用腹腔微创手术后其复发率更高。

李奇灵带领学生与吕毅教授团队开展了利用磁封闭技术避免早期宫颈癌在行腹腔镜手术中阴道离断后癌细胞在腹腔内播散的研究,目前已成功完成了36例,如果此项技术研发成功,将是妇科领域颠覆性的重大成果,使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成为可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从一名懵懂迷茫的年轻大夫成长为临床科研不断创新、频结硕果的知名专家,李奇灵告诫学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医学是经验科学,有些学科需要到40岁以后,才能独立独当一面,初级医师阶段的积累非常重要,医学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从初级医师阶段就要开始培养临床研究思维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最终形成创新技术和产品来服务于广大百姓。

医学需要传承,在李奇灵的带领下,她的学生们也追随导师步伐,目前已分别同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电信学、磁外科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医工交叉合作研究,解决妇产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深化医工交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医工交叉创新发展应变局、谋新篇、赢未来,李奇灵和她所带领的团队一直在路上。

[编辑:舒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