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唐高祖献陵

唐高祖献陵

文苑 2021-06-04 10:30:37
分享到:

献陵是唐高祖李渊与太穆皇后窦氏的陵寝,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形,现原址存石虎、华表各一,另有石犀、石虎各一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献陵有陪葬墓52座,其中虢王李凤墓与房陵大长公主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壁画、陶俑、饰物等一系列文物。


唐十八陵


唐朝,618年唐高祖李渊开国,907年梁王朱温篡位,括入690-705年十五年的武周朝,共计立国289年,前后共留下了20座帝陵,除末代唐昭宗和陵位于河南洛阳,唐哀帝温陵位于山东菏泽之外,其余18座帝陵均位于关中北部的崇山之间,号称“唐十八陵”。按照传统观念,帝王陵墓应选在首都之北,而咸阳原已被西汉帝陵所占据,于是唐朝便选择渭北龙脉较好的地区作为帝陵陵园。


“唐十八陵”沿长安城北面东西排开,自西向东分别为:

乾县:唐高宗乾陵、唐僖宗靖陵;

礼泉:唐肃宗建陵、唐太宗昭陵;

泾阳:唐宣宗贞陵、唐德宗崇陵;

三原: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唐高祖献陵;

富平:唐懿宗简陵、唐代宗元陵、唐文宗章陵、唐中宗定陵、唐顺宗丰陵;

蒲城:唐睿宗桥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玄宗泰陵。

按照营建时代划分,“唐十八陵”可分为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唐中宗定陵;

盛唐时期: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肃宗建陵;

中唐时期: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顺宗丰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

晚唐时期: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贞陵、唐懿宗简陵、唐僖宗靖陵。


唐朝帝陵的营建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堆土为陵与因山为陵。堆土为陵即在平地开挖墓室,修筑地宫,上面堆土,形成覆斗形陵台,这种葬俗自秦汉以来颇为流行,唐十八陵中只有献陵、庄陵、端陵、靖陵四座属于堆土为陵,其余十四座均为因山为陵。因山为陵的制度始于唐太宗时期,利用自然山岳,气势上更加高大雄伟,也能一定程度上防止盗掘。

唐十八陵基本按照帝王生前的生活环境所设计,整体布局坐北朝南,每座陵墓都有两重城郭,象征寝殿与朝仪,城郭四面有门阙建筑。大唐帝陵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存遗物便是帝陵的石刻,主要包括华表、瑞兽、祥鸟、仗马、侍臣、狮子、蕃像、石碑等,分陵墓标志、祥瑞鸟兽、仪卫人马和纪念性石刻等功能。在帝陵周边存有大量贵族、重臣的陪葬墓,其中出土了大量陪葬品与精美壁画,展现出唐朝陵墓的精美绝伦。


出身显赫 晋阳举兵


李渊,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后裔,祖父李虎为西魏时期太尉,西魏八柱国之一,属于关陇集团贵族成员。557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世代承袭。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与八柱国之一、北周名将独孤信之女独孤氏生下李渊。李渊自小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7岁时其父去世,李渊便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581年,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隋文帝之妻独孤伽罗皇后为独孤信第七女,是李渊母亲的妹妹,李渊因此深受隋文帝的器重,被任命为千牛备身,累转谯、岐、陇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历任荥阳、楼烦太守,后受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613年,隋炀帝征高句丽,杨玄感举兵反隋,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615年,李渊调任河东慰抚大使,遭遇母端儿农民起义与绛州贼柴保昌,李渊击败并大量收编,队伍不断壮大。期间突厥多次侵犯边塞,李渊便奉隋炀帝之命北击突厥,恪尽职守。

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太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时期,隋朝各地出现农民起义,李渊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扩充自己的势力,隋炀帝杨广南下巡游江都,也逐渐被各股起义军力量所孤立。李渊次子李世民、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等密谋起兵。按照计划,裴寂选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在李渊醒酒后将起兵的计划汇报给了李渊,李渊一开始不同意,裴寂说:“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李渊最终下定决心举兵反隋。

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于是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到各地募兵,进一步扩大势力。617年五月,李渊、李世民指使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斩首,防止二人告发举兵之事。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正式举起了反隋大旗。

617年,李渊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军南下,渡过黄河,向东对河东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进发,目标直指关中。隋炀帝远在江都,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正酣无暇西顾,关中隋军力量薄弱,因此进攻十分顺利。617年十一月,李渊父子攻入长安,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隋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长子李建成为王世子,次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

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江都政变,隋炀帝被杀,李渊失去了称帝的最后顾虑。618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因唐国公、唐王之故,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唐朝自此正式建立。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之初,其疆域范围仅限于关中与河东一带,属于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支,唐高祖李渊于是进一步进行扫除群雄的战争,推动唐朝统一事业发展。618年,秦王李世民攻打今甘肃地区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平定了西北地区。619年,李渊对河西李轨集团施反间计,平定河西走廊。

619年,刘武周、宋金刚联络突厥进攻太原,驻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与裴寂败逃。秦王李世民出兵河东,收复太原并消灭了刘武周势力,刘武周、宋金刚北逃至突厥。620年,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在次年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俘获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623年,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复叛,秦王李世民重创之,太子李建成俘斩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黄河流域自此平定。

对南方的统一战争也在同时进行,621年,唐高祖李渊派李孝恭、李瑗、李靖等利用长江水涨,率兵进攻割据江陵、巴蜀、湖南一带的萧铣,唐军顺江而下,大败文士弘,萧铣见抵挡无用,选择投降。622年,唐军击败楚帝林士弘,占据长江中游及岭南地区。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辅公拓先后降唐,之后辅公拓复叛,自称宋帝。唐高祖李渊派军讨伐,在博望山、青林山大败宋军,俘杀辅公拓。至此,唐朝除朔方梁师都依附突厥未平外,基本统一全国。


承袭隋制 恢复发展


唐高祖李渊执政时期基本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则采用州县两级制度,每州刺史负责巡查各县,考核官员政绩,举荐人才。

军事制度方面,唐高祖李渊时期继续沿袭西魏、北周、隋朝的府兵制,设立职业军人,将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要求府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采用兵农合一的制度。减轻了国家负担,扩大了兵源,保障了唐朝的军队战斗力。

经济政策方面,唐朝沿袭了北朝的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顷,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对贵族进行一定限制,为官员增添职分田,用地租补充,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唐高祖李渊实行了租庸调制,要求受田的农民每人每年交粟二石(租);交绢二丈、绵三两,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调);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为每天绢三尺(庸)。不仅抑制了土地兼并,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文化宗教方面,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将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尊为唐朝皇室先祖,并对佛教采取抑制政策。文化教育方面,高祖李渊也推动了儒学发展,下诏编纂了类编图书《艺文类聚》,保存历史资料,并修订各朝历史。高祖李渊还对隋朝创立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推动国家的稳定与恢复发展。


玄武门之变


自李渊太原举兵、攻下长安、受禅称帝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便不断加深,李建成作为李渊长子,很早便被立为世子,常在唐高祖李渊身边处理政事;次子秦王李世民则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立下了赫赫战功,拜为天策上将。二人矛盾重重,而唐高祖李渊却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秦王李世民,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

李渊晚年宠幸嫔妃,张婕妤、尹德妃尤甚,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有意侍奉、谄媚、贿赂各位嫔妃,以求美艳,以得到唐高祖李渊的喜爱。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唐高祖李渊命贵妃等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以及珍宝,贵妃等私下向李世民索要财物并为亲属求官,李世民则说:“宝货皆已籍奏,官当授贤才有功者。”基本都予以回绝。”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秦王府官杜如晦骑马经过他的门前,尹阿鼠的几名家仆便殴打杜如晦并打断了一根手指,并让尹德妃谎报唐高祖秦王的亲信欺侮自己的家人,这使得唐高祖对秦王李世民十分不满,屡加责备,对李建成、李元吉日益亲密。

626年六月初三,秦王李世民秘密上奏唐高祖,告发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唐高祖急诏二人入宫,准备审问查验此事。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俊吉等入朝,在太极宫玄武门埋下伏兵,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知底细,骑马来到玄武门。二人入玄武门后,察觉到事态有变,准备返回东宫与齐王府,秦王李世民在呼唤,李元吉向李世民连发三箭未中,李世民便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恭带领七十人赶到,将李元吉射下马。李世民因马受惊,摔下马来,李元吉夺弓想要勒死李世民,尉迟恭大声喝住李元吉,并将其射杀。


秦王登储 高祖退禅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太极宫池中划船,尉迟恭披甲执锐,奉李世民之命入宫担任警卫,高祖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尉迟恭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高祖询问裴寂等人的意见,众人均站在李世民一边。高祖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尉迟恭请高祖降手敕,令秦王掌管诸军,李建成与李元吉部下逐渐被驱散。高祖李渊召见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李世民“跪而吮上乳”,嚎哭不止。

玄武门之变期间,李世民杀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嗣后代,还在宗室名册上将其删除。传说李世民怕兄弟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为其担任门前守卫,是为后世秦琼敬德门神的由来。626年7月,唐高祖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颁布诏书:“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不久后,高祖李渊表达了自己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并撤销了太子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邸。

626年九月,唐高祖李渊颁布制书,将皇帝之位传为太子李世民,自己为太上皇,仍居于太极宫太极殿。第二天,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以皇家之礼重新安葬。

626年至629年,太上皇李渊在太极宫居住,之后搬到了太极宫以西的大安宫,在此期间,太上皇李渊除了参加唐太宗李世民举办的一些宴会外,几乎没有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原隋仁寿宫)避暑,李渊因隋朝仁寿宫变的传说等原因,不愿随之出行。

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在宫城东北的龙首原兴建永安宫,作为太上皇李渊的“清暑之所”,以求“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但因第二年李渊去世,这座宫殿便停止建设,一直到唐高宗时才重新设计修建,即后来的大明宫。

635年,太上皇李渊因病驾崩,时年70岁,庙号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后改谥、加谥为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于献陵,其妻窦氏加号太穆皇后祔葬。唐高祖献陵位于三原县东徐木塬上,堆土而成,封域20里,是唐十八陵中最小的。

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高祖李渊营造陵寝,李渊在遗诏中说:“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陵园制度,务从俭约。”唐太宗依照汉高祖刘邦长陵故事修建陵寝,命将作大匠阎立德设计并如期开工。

献陵为堆土成陵,覆斗形夯土,高六丈,四面筑有墙垣,有四门,四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四角有角楼,神道南北长576米,宽39.5米,两侧列置石犀一对、石人三对、华表一对。石刻现存石虎、华表各一,另有石虎、石犀各一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献陵起初没有陪葬墓,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要求下,遵循汉制:“凡功臣密戚请陪葬者听之。以文武分为左右而列。若父祖陪陵,子孙从葬者亦如之。”根据考古学家调查,献陵陪葬墓有52座,包括后妃、宗室、大臣等。其中虢王李凤墓与房陵大长公主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壁画、陶俑、饰物等一系列文物。

唐高祖献陵虽规模不大,现存文物不多,整体形制还有汉魏遗风,属于帝陵墓葬形制的过渡阶段,现存的石虎、石犀等石刻庞大壮观,雕刻技术精湛,表现了唐朝初年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唐高祖李渊的筚路蓝缕与唐帝国的宏大气象。 


作者:卞润梓


(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