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136”模式创新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记者专访:石泉县城关第三小学校长朱成芹

“136”模式创新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记者专访:石泉县城关第三小学校长朱成芹

2021-11-02 21:16:45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一秦闻讯(记者 陈逶 魏伊清)石泉县城关第三小学立足县域乡土文化,发挥农耕传统优势,“耕读”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把“耕读”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出以创新劳动教育实践的途径和形式,初步形成“一核引领,三位一体,六大融合”的“136”劳动教育模式。

11月1日,记者通过专访,从校长朱成芹处了解到“136”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是如何将教学实现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如何培养学生劳动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校长朱成芹告诉记者,学校紧扣“耕读修身 润德启慧”这一办学理念,把乡土文化渗透其中,明确提出培养“勤四体、分五谷、晓知识、行善美”的育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把德智体美贯穿其中,践行“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打造为创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兴趣,着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塑造劳动品格、提升劳动技能,引领全体师生树立“劳动浇灌幸福花”的意识,沉淀校园的人文底蕴。

“136”模式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形成以学校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延伸、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劳动教育新格局,让劳动教育在“三位一体”的统筹谋划中扎实推进。

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各种劳动服务岗位,如桌长、灯长、花长……通过“班级岗位劳动竞标”达到人人有事干,人人都会干。低年级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中高年级以“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实行家庭劳动清单化,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实操能力,丰富学生校外劳动形式,让家庭成为开展劳动教育最灵活、最持续的劳动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本土的“博物馆、蚕桑馆、根雕馆”等公共资源,开发其育人价值。

在构建科学劳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将五育并举六个载体有机融合,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探索,延伸劳动教育的链条和深度,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搭建更加丰富的劳动载体,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内涵,还童年本真本色,让教育在精耕细作中回归自然,让每名学生在释放天性、舒展个性、磨砺品行中绽放自己的精彩童年。


(编辑:陈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