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白晓龙:文物安全警钟长鸣,科学管理常抓不懈

白晓龙:文物安全警钟长鸣,科学管理常抓不懈

2022-06-08 21:18:55
分享到:

白晓龙,延安市文物研究院考古研究科科长。工作26年来,白晓龙凭着对文物工作的赤诚与热爱,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甘于奉献,执着坚守着一名基层文物安全工作者的品格和职责。

“文物安全,是红线,是底线,更是生命线”,做好文物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到预警在前,在他负责的文物安全工作中,芦山峁遗址本体安全的防护尤其要做到这一点。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距今4500至4000年,遗址遗迹分布范围超过200万平方米。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开始挖掘发现了大量遗迹遗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玉器、陶器残片,芦山峁遗址2018年被评为“六大考古发现”和“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一次傍晚巡查遗址时突然发现树林中有两辆无照摩托车,白晓龙及同事高度警惕立即向遗址西面巡查过去,随即发现不远处有人对遗址进行盗掘,立即报警,警方现场收缴盗墓工具:摩托车两辆、探铲两副、铁锹三把等,随后经开分局立案调查,抓获犯罪分子。通过这次案件,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在此之后,芦山峁遗址再没有墓葬盗掘情况发生。

芦山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坡山地的几处梁峁的顶部与半坡上,除了防止人为盗掘外,就是夏季的雨水隐患和冬季的火灾隐患,白晓龙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工作制度,日常安全工作由两人24小时值班,每个月最少进行一次安全巡查,在夏季和冬季最少进行两次以上的安全检查,如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雨季组织单位全体人员维修遗址核心区排水设施,整修水毁道路;冬季清理遗址区杂草,严格管控上山群众,宣传和悬挂防火标语,每年在芦山峁工作站进行安全消防演练,大大地增强了芦山峁遗址的安全防范意识,在这些年来芦山峁遗址区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火灾事故。

在近几年我省公安机关“鹰”系列打击文物犯罪工作中,白晓龙全力配合延安市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和盗掘田野墓葬工作,先后对富县、黄陵、安塞区、甘泉、宝塔区等县区破获的十几起盗掘田野墓葬进行鉴定工作,并出具古墓葬鉴定报告,追缴回百余件涉案文物,有力震慑打击了盗掘田野墓葬和盗卖文物犯罪分子,使延安市文物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近些年的安全工作中,白晓龙被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和陕西省文物局数次评为安全“先进个人”,2018年被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公安厅评为全省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日常工作中,白晓龙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各项文物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安全重点文物库房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增强安保人员应对安全事故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每年同安全工作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岗位职责;每年定期开展各项安全培训学习,用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提高安全工作水平和效率,截至目前,单位文物库房共配备监控摄像头29个,防震报警设施5个,烟感报警器15个,应急灯3个,消防栓2座,水基灭火器15具,微型消防站1座等设备,实现了单位和库房文物监控全覆盖。

其他工作中,白晓龙也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2020年开展的全国石窟专项调查开始之时,正是延安地区进入最冷的严寒季节,延安市石窟大都开凿于深山和险要地势之上,白晓龙作为本次石窟野外调查领队,既要按时圆满完成调查工作,还要不能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因此深感本次工作时间紧、责任重。野外调查时克服高海拔、雨雪天气、气候严寒等困难,历时3个半月完成了延安市的石窟调查工作,成为第一个完成并向省局上报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的地市单位。在2022年全国石窟寺专项工作中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优秀个人”称号。

(编辑: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