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龙,宜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宜川县博物馆馆长。从业以来,兢兢业业,能吃苦,不怕累,从一名门外汉,逐步成长为行家里手,十年如一日守护着宜川县域内的文物,为宜川县的文物保护事业和文物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心血和力量。
宋延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先后向中、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1500余万元,保护修缮了一批田野文物。2014年,维修了始建于金代的寿峰寺文物本体古建筑;2015年,维修了因2013年特大暴雨而倒塌的鹿川西庄村石照壁;2016年,修缮了创建于元代的甘泉观碑,建碑亭一座;2017年,维修了蛤蟆滩沿黄路边的禹王庙;2018年,维护了明代的张友贤墓石刻文物及墓区环境;2019年,保护修缮秋林卓家庄八路军办事处旧址;2020-2021年,实施了寿峰寺壁画修复保护项目;2022年,正在实施阵中日报社旧址、二战区八大处旧址、二战区寨子沟兵工厂旧址、桑柏阎锡山旧居、寨子二战区官兵旧居、圪背岭宜川战役指挥所旧址等6个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和寿峰寺安防项目。
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抢救保护了一批可移动文物,共计200余件(套),丰富了文物种类和数量,增加了馆藏量。设立了一批文物保护标志碑,明确了保护红线,目前全县共有文物保护标志碑61块。
建立了一支群众文保员队伍,加强了文物安全巡查。落实了群众文保员75名,每年签订年度文物安全责任书,建立了文保员管理制度,加强了管理,落实并提高了补助待遇。
申报了一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了一批县保单位。目前,宜川县共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9处共27个文物点;延安市文物保护单位2处;宜川县文物保护单位41处共64个文物点。
争取了机构编制人员,壮大了一个行业。2012年5月之前,文物工作没有单设的管理单位,之后分设成立宜川县博物馆、龙王辿遗址文管所、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管所(陈列馆),如今,文物行业总编制19名,临聘人员11名,实际从业人员总人数达到23人。在2015-2016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宜川县文物管理所被陕西省文物局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形成了一批文物调查研究成果。为陕西省文物局供稿并配合出版了《陕西省石窟内容总录》3册、《宜川文物》1册;为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供稿并配合出版了《延安石窟菁华》1册、《延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1册;编辑《宜川文物》书籍1册,正在出版中;实地调查形成了《黄河沿岸文物点调研报告》1册、《二战区旧址调查报告》1册、《盘古山调查报告》1篇、《陕西省宜川县虫坪塬春秋遗址发掘简报》1篇。
建成并开放了两个文物旅游单位,宜川县博物馆从2013年筹划设计,2018年陈列布展并于4月29日免费开放,至此,宜川县城有了属于自己的综合历史博物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管所(陈列馆)从2010年起维修、筹备陈列布展、成立机构,到2015年9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
开展了三次文物考古发掘,新发现文物点十多处。2014年4月,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虫坪塬西周古墓群开始发掘工作,出土各类文物100余件,并发现陪葬车马坑,这是陕北地区首次发现。2018年,《考古与文物》第二期刊登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宜川县博物馆联合发表的《陕西省宜川县虫坪塬春秋遗址发掘简报》。
在这几年工作中先后新发现金代摩崖石刻、汾川尼姑庵等10多处文物点,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仰韶和龙山类型、石刻、庙宇等文物点,丰富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类型。同时,理顺了项目实施前的地下文物勘探,使地下文物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文物人,宋延龙遵从古人的教诲,踏着古人的足迹,与历史对话,与文物亲密接触,决心把宜川的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宜川人民记得住乡愁,守得住家园,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把文物古迹保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