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张志明:守卫国之宝藏,不负时代韶华

张志明:守卫国之宝藏,不负时代韶华

2022-06-08 21:44:00
分享到:

张志明,2007年考取神木市“陕西首批大学生村官”,正式步入工作历程。一年后,神木政府办招聘秘书,顺利入选借调至政府办秘书科工作。2008年,陪同领导下乡调研第一次走进石峁遗址,从那时开始,便与石峁遗址结缘,2015年底,石峁遗址管理处成立,主动申请到石峁工作,至今已有7年时间。

在石峁遗址工作的7个年头,见证了从2011年至2012年石峁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发现其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垣构成,城外还分布有数座人工修筑的“哨所”类建筑遗迹。见证了2012年至2022年,先后发掘了位于石峁城址东北角的外城东门址、韩家圪旦地点、樊庄子地点、皇城台门址及东护墙北段上部、皇城台台顶及黄城台西侧和四周轮廓的考古发掘历程。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石峁遗址三次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以来,面临最大的保护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暴雨暴雪;二是村民的抢栽抢种,张志明与管理处同志一起,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全面加强石峁遗址保护工作。

首先,积极推进规划和立法,《石峁遗址保护规划(2016—2030)》于2015年6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于2016年由省政府予以颁布实施。《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于2017年11月1日起颁布施行,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一般要4-5年才能完成的立法工作。

石峁遗址管理处是《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立法的重要草拟成员,也是守法执法的主要角色。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和《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其次,针对性开展保护工程。先后实施了外城东门址、皇城台南侧护坡、外城东南墙体抢险加固、重点区域安防监控、文保巡查道路加固改造、保护区界碑界桩、外城东门临时考古大棚、皇城台气肋膜大棚等保护工程,策划储备了十多个文保前期项目,自考古发掘以来,累计完成文物保护投资约2亿元,争取上级资金2600多万元。几年来,张志明常常奔跑在石峁山、高家堡镇政府、神木市政府、陕西和榆林文物局以及相关设计单位、大学研究机构、国内各大遗址单位,争取项目审批、资金和政策支持。

第三,建立健全文保机制。保护条例出台前,先后组织人员三次清除几十万珠抢载偷种“杏树”等苗木,避免了石峁变成“杏峁”的尴尬局面。之后,构建了专业巡查和群众文保员巡查相结合的群防群保格局,设立了文物医院,开展了石峁遗址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相关课题前期工作,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

从2016年起,连续召开每年一次的学术论坛,分别召开石峁遗址国际学术会议、国家考古工作汇报会、石峁文保技术研讨会、启动申遗工作、开展了石峁口簧等文化研究交流论坛、聚落与社会文明起源研讨会、4A景区启动暨玉文化研讨会;积极协调CCTV探索发现栏目、省市各类新闻媒体、专业杂志、《学习强国》对石峁进行宣传。撰写了10多篇关于石峁的理论文章,刊发在榆林、神木相关刊物。

张志明无数次在石峁的山山沟沟穿梭,在暴风雨的泥泞中搭雨布,在骄阳的夏日里测地界,有时候大雪封山,车子在上山的坡地打转倒退,有时被困山里,10多天回不了家。回想起来,所有这些,也是他坚守初心使命,全力奉献的一点情怀。

石峁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保护石峁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传承石峁文明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政治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守卫国之宝藏,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内容。石峁遗址工作人员十年栉风沐雨工作,自觉把在石峁遗址的工作作为砥砺意志的“磨刀石”,无不体现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文博情怀。

(编辑: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