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陕北吴起胜利山上,阳光明媚,杜梨树迎风而立,见证了这里曾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坐落在胜利山脚下。在纪念馆里,一双双草鞋、一封封电文、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通往纪念馆的250级阶梯代表着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与阶梯平行的,是一条由大理石制成的红军长征时间轴,每一格刻度代表着红军长征的阶段性时间点,时间最终定格在“1935年10月19日,吴起”。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由中央苏区瑞金等地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1935年9月,在甘肃宕昌县哈达铺,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当地邮政代办所搜集到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随后,中共中央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之后,中央红军士气高涨,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当时吴起归属靖边县)。
红军到达吴起看到了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顿时欢呼雀跃。如林伯渠曾在《初抵吴起镇》中写道:“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光坦荡已无歧。”
岁月如梭,如今,胜利山上,战斗硝烟已经散去,欢迎红军的欢呼声、庆祝长征胜利的锣鼓声、支援革命的脚步声早已远去,但一代代吴起人并没有忘记筚路蓝缕的岁月,没有忘记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奋斗、牺牲的英雄红军,更没有忘记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1998年,吴起首开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先河,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治理措施,把大生态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来经营,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
“以前的南沟村,山是秃的,一刮大风就是漫天黄沙,下雨天稀泥顺沟流,老百姓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站在村里的观景台上,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望着眼前的满目苍翠感慨道,“20多年来,南沟村村民听党话、跟党走,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使这片土地由黄变绿。”
“现在南沟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生态经济有了好条件。这让我对返乡创业有了底气。回家乡后,我承包了170亩土地,希望能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村民刘虎告诉记者。
2017年初,29岁的刘虎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南沟村种植山地苹果。经过多年实践,现如今他已是种植苹果的行家里手,不仅获得了农民技术员和新型职业农民认证,还被评为“产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始点而彪炳史册的吴起,今天已是山川秀美,物阜民丰。从一座小镇到新兴都邑,从一片红色热土到绿色之城,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到西部百强县,望前路,吴起振翅腾飞正当时。
地处黄土高原的吴起县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已分别从1997年的8.4%、19.2%提高到目前的20.3%、72.9%,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5万亩。2021年,吴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0.5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859元和14531元、增长7.1%和11.4%,全县91个村实现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
“我们要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与坚定信仰信念结合起来,与带头解放思想结合起来,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办好民生实事结合起来,争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争做改革创新的积极践行者,争做提质增量的有力推动者,争做为民造福的不懈奋斗者。”吴起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宏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