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太平遗址又有新发现!1月12日,从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考古人员在西安太平遗址发现了半地穴式、“组合庭院”式、窑洞式等种类丰富的建筑。无论是半地穴式建筑,还是组合式院落,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表明,史前先民们已经拥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建筑形式,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自2021年3月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截至目前为止,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考古表明,距今4150至3700年多年前的太平遗址,是迄今为止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空白。
“遗址内发现居住建筑形式多样。除2021年度发现的地面式方形建筑、‘吕’字形半地穴建筑,圆形深穴式建筑外,2022年度新发现有使用土坯的窑洞式建筑,两个居室与一个院落的半地穴建筑组合,及一处可能与建筑相关的人工夯土台基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介绍,编号F9的房址遗存为一处包含两个圆角方形的侧室及一个椭圆形院落的半地穴院落建筑,院落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壁面较光滑、陡直,部分墙壁有泥抹痕迹,底部平坦,有不连续的少量白灰面。东南部有两级生土踏步,应为院落出入口。后室平面形状为方形,门道向东,有三级生土踏步。房间中部有一处火烧圆形灶面,西南部有一较完整的龟甲,房间内还发现有三件红陶柱状陶器。侧室平面近方形,门道向南,房间中部有一曲尺形烧土范围,中部有一处椭圆形火种坑。
此次发现的夯土台基遗迹,由四处圆角方形的夯土组成,整体方向均为东南——西北走向,堆积均为黄褐色致密土夹杂大量料姜石,从剖面观察可见料姜石明显水平成层分布,每层厚度约1-2厘米。专家据此推测,这四座夯土可能为地面建筑的“房基”,但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原因,“房基”以上的部分不存,未见踩踏面、门道、灶址等具体遗迹信息。在圆角方形夯土之间相邻的区域还有宽约1米的黄土分布。此处堆积土质更为致密、料姜石数量较少,也是逐层夯筑而成,应为房屋之间的“隔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