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千年“海丝名城” 乘风破浪正远航

千年“海丝名城” 乘风破浪正远航

海峡都市报 2023-08-08 08:25:19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30808081954.jpg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时光穿梭,当历史的指针拨回到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福建泉州盛极一时,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在这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的深入践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宋元与世界的对话窗口,泉州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成为丝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热土,一座跨越千年的“海丝名城”正在这里乘风破浪,续力远航。

当前,泉州正在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以赴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主力军,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

33cc6e04-e881-4ecd-ba3b-d140d5c1462c.jpg

千年古港再复兴 拥抱蓝海逐梦未来

站在古老的石湖古码头边上,千年的石阶在潮水拍打下时隐时现。这座唐代航海家林銮所建的码头又被称作“林銮渡”,是泉州古“刺桐港”的重要商贸码头。

“古时候的船工就顺着这些石阶走,把海外运来的货物一担一担转运到内地。”渡口所在的泉州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村支书郭志猛介绍,尽管已不再是远洋贸易的停靠站,石湖码头依然承载着泉州人的“海丝”记忆。如今,石湖古港已没有昔日“千帆竞发”的景象,但在不远处,一座现代化的新港——泉州港石湖作业区正在崛起。

“古代码头靠人力挑货,30吨的船,需要30个人一天一夜才能卸完。在新码头里,10万吨级的货轮只需8个小时就可以卸完。”某船舶公司负责人郭先生曾在沿海跑过渔业捕捞,也转型做过运输贸易,在他眼中,新旧石湖码头的更替就是“刺桐港”的新生。

今年以来,泉州港石湖作业区喜报频传:2月15日,5号、6号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正式投产,让石湖港区迈入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的大型港口行列,开启“大船大港”新时代;5月25日,泉州—中东航线正式开通,截至目前泉州石狮已开通“一带一路”外贸航线18条,持续完善的航线网络布局,与厦门港形成了远近洋错位发展的格局……

石湖是泉州港的核心作业区,见证了当年“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景象。历经沧海桑田,如今的泉州港规划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三个港区组成,下辖秀涂、石湖、锦尚、深沪、围头、石井六个作业区和东石作业点,形成“一港三区六作业区一作业点”的发展格局,是福建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对外开放、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依托泉州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泉州港加快建设,内贸集装箱航线辐射全国,覆盖主要港口,并助力泉州经济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泉州港辖区港口集装箱航线总数共41条,外贸航线13条(含1条内支线),内贸航线28条。来自泉州港口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泉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464万吨(其中集装箱191万标箱)。泉州港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以更加壮美的姿态,拥抱蓝海,逐梦未来。

深耕弘扬海丝文化 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今年以来,泉州继续大力深耕海丝文化——

1月,大型情景歌舞《宋元海丝》在泉州首演,以宋元泉州商贸繁荣为故事核心,展现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气度和风范;2月,根据南宋美食家林洪所著《山家清供》复原的“宋元海丝宴”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名的情景歌舞与风雅食宴,展现出泉州在不断地深化“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文旅品牌和城市辨识度方面做出的努力;4月27日—5月3日,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成功举行;6月,泉州市首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开幕;7月,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在泉州开幕……

当前,泉州正在紧紧抓住各级政策叠加的历史性机遇,突出跨界、多元、融合,实施“文旅+”专项行动。坚持“一盘棋”谋划文旅产业经济发展,做强市场主体,培育旅游精品,打造一批世遗旅游精品项目(线路),一批海丝文化主题系列街区,一台海丝主题特色、具有宋元泉州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丰富业态格局,方便游客“一站式”领略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弘扬海丝文化的同时,泉州始终坚持保护海丝文化遗产。2016年年底,泉州颁布首部实体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泉州提出要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未来,泉州海丝文物胜迹、文化瑰宝、独特价值等,将更好地与世界共享。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到侨乡文脉的传承弘扬等,这些都是泉州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丰富实践,同时也是这座世遗古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体现。当前,泉州正以工贸发达、文化璀璨、百姓富足为目标,加快谋划建设海丝中心城市,向世界讲好中国海丝故事。

0ca703ee-0036-4946-9445-afd3bacbf1a7.jpg

在世遗之城赏非遗

打造世遗保护典范城市

泉州鲤城区打造“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品牌,鼓励传承人在古城设立传习所,带动新兴文创旅游业态;晋江市举办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和“古早味家宴菜谱”市集,推出“水上掠鸭”、“嗦啰嗹”、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在视觉和味觉上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石狮市举行闽台对渡文化节、永宁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等活动,鼓励文创研发和生产;惠安县建立惠女文化产业创作基地,建设雕艺文创园和雕艺博物馆,推动石雕产业发展……

今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记者了解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世遗IP已逐步形成,带动泉州文旅融合步伐不断加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泉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15.9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9.4%;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3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8%。来自支付宝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泉州市文旅消费金额比去年上半年增长了将近200%,外地游客人数同比增长超过230%。

据悉,泉州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28项、市级非遗262项、县级非遗628项,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依托“开发促进保护,利用带动传承,旅游扩大影响力,市场激发非遗生产力和生命力”的保护模式,泉州市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在世遗之城赏非遗”渐成泉州文旅新趋势。


(编辑:李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