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段雨晨 记者 朱娜)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奔驰,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镇林源卫生院院长程建峰匆匆来到92岁的王秀英老人家中,想看看老人的康复状况。
去年8月,王秀英突发心脏病,接到电话后程建峰第一时间上门,给老人用上应急药后,又急忙联系上级医院,顺利将王秀英老人转运到韩城市人民医院得到及时救治。半个月前老人出现发热气喘等症状,经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在卫生院打了7天吊针,如今已痊愈回家。
经过详细的检查,程建峰安慰王秀英说:“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血压控制的也错,老人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不要着凉。” 得知老人恢复状况良好,王秀英一家人也都放了心,并连连感慨道:“现在看病省了好多事,不用跑远还便宜。”
稳扎稳打 织密基层健康防线
桑树坪镇林源山区位于韩城市北部,村落多、地域广、人口分布散,距离市区约2小时车程,常住人口5400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708人,很多还患有慢性病,群众就医需求比较大。
在林源卫生院的输液室,村民乔冒堂正躺在病床上输液,几年前他在省医院做了喉癌手术,回家后伤口迟迟不能愈合,是程建峰负责他的术后护理,连着半年为乔冒堂换药。最近,他又喉咙有些发炎,一大早他就来林源卫生院看病了。他的妻子程瑞芳告诉记者,以前他们这里的人有点头疼脑热都要去大医院,这些年林源卫生院医疗条件改善,小病在家门口也能看好,而且花费更少的钱。
已在林源卫生院工作43年的程建峰对近年来基层卫生院的变化感受颇深。他说:“以前群众有病就往大城市大医院跑,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基层医疗水平有限,这两年林源卫生院人手更足,医疗条件和设施也越来越好,能够满足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和康复治疗等就医需求,群众看病不用跑远也更安心了。”
程建峰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政府投入的增加奠定了卫生院的发展基础,卫生院陆续配备了心电监测仪等多种专业健康监测设备,2020年还分来三名医生,使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不仅是林源,实际上韩城市各乡镇卫生院都焕发了活力,驶入了能力提升的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卫健局党组把‘以基层为重点’摆到了首要位置。”据韩城市卫生健康局局长王东介绍,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韩城市先后在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新增了DR、盐溶胶治疗仪、排痰仪等万元以上设备;在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妇科、产后康复科,新增了服务项目,提升改造了住院部建设;在芝川镇中心卫生院、龙门镇中心卫生院不断优化就医环境。到2022年,韩城市公有制标准化村卫生室达到74.14%。
此外,韩城市还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造优质高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今在韩城,群众不但可以在卫生院的查询一体机通过刷身份证查询,也可以通过健康韩城公众号、手机APP查看自己的健康档案。“我们希望通过公开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也是进一步倒逼了公卫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王东如是说。
优化服务 扎实推进医防融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扮演着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角色,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除了完善硬件设施,还必须提升乡村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使之既能防病治病,又能管理健康。
“阿姨您最近有没有坚持吃药?你这血压还是有点高,如果觉得不舒服,及时给我打电话。”在芝川镇东少村卫生室村医巨海侠叮嘱秦香维老人。午休后,卫生室门口十分热闹,桌子旁围着不少老人来量血压的。秦香维去年查出高血压后,巨海侠就将她纳入日常管理,并针对老人的状况为她量身开出药单,让她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减少医药费开支。巨海侠和同事定期到秦香维老人家中随访,根据老人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巨海侠告诉记者,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她的工作模式也在逐渐向防治结合转变。“过去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诊疗,这两年我也在转变观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居民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中。”巨海侠作为签约医生,辖区277名老人的健康情况她都了然于胸,特别是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巨海侠格外关心他们的病情变化。每次随访除了常规检查,也会从拉家常中询问老人们的衣食起居,告诉老人怎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更健康。
据韩城市卫健局基层卫生科负责人孙妮妮介绍,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有差异,为了更加精准地满足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韩城市努力探索和完善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模式,将帮扶培训项目与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相结合,除了定期组织专家到卫生院、卫生室进行线下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还借助“云鹊医”“掌上华医”等APP开展线上培训考核,确保了各级医疗机构高血压医疗和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高血压防治技能。2022年,韩城全市高血压患者管理各项指标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以前发现患者血压高,我们只能给老人开降压药,经过系统培训我会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给出更加专业全面的高血压用药指导,不少老人都反映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好。”一边说着,巨海侠拿出自己的手机向记者展示她取得的培训合格证书。
除了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韩城市还探索打造医疗卫生领域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医疗服务变得更有温度,让更多群众愿意走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在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记者注意到,每个体检完的老人手中都拎着一个橙色的袋子。原来,这是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大家准备的健康礼包。据该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医院推出的系列惠民举措之一,希望借此让老人们感受到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居民的贴心健康管家。
多措并举 助力基层人才培养
近日,记者来到韩城市板桥镇板桥村卫生室,临近傍晚诊室里没有患者,村医王双红正在电脑上观看医承有道学堂的《古中医脉法》课程,一边认真地记着笔记。
2005年,王双红从河南省的漯河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接任父亲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次年考取了乡村医生证便正式上岗。
“很多人觉得乡村医生文凭低就不会看病,但只要坚持学习,我们一样能给老百姓看好病。”王双红告诉记者,这些年尽管工作十分繁忙,她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除了自己下功夫苦钻医技,她一方面虚心向下来帮扶的经验丰富的医生请教,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上级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逼着自己不断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是关键。
为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加强适宜人才培养,近年来韩城市卫健局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同时,改善基层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为基层医疗机构吸引和留住人才,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就医。
不仅要留住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很重要。韩城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去年7月,韩城启动了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开始对全市在册登记并在岗执业的乡村医生,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更多的村医成为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能进行急救处理的中西医结合医师,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同时,韩城市还积极推动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和医疗对口帮扶,成立了以三家市级医疗机构为牵头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覆盖区域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市级专家每周下沉到基层开展诊疗、带教、讲座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许多像王双红一样的乡村医生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为了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职称晋升,努力提高业务水平,2022年7月5日,韩城市卫健局出台了关于启动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的文件,对登记并在岗执业的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以及主治医师职称的,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2000至5000元,这一举措进一步烧旺了本土人才成长之火。据韩城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出台以来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不到半年就有两名村医拿到了这项补助,村医王双红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王双红通过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去年又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今年3月,她拿到了韩城市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的定额补助金3000元,王双红坦言,这份补助金对她而言是很大的激励和肯定,也是一份责任。“我原来学的是西医,现在也在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大家信任我,我也希望可以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聊起未来的打算,干劲满满王双红说道。
如今在韩城,小病不用走远,大病及时转诊,签约医生上门服务……面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群众都有和王秀英老人相似的感受,看病不用跑远了,不仅省心了,也暖心了。
群众就医满意度和健康获得感提升的背后,是近年来韩城市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路径,推动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再提升的不断努力。一大批“实招”“新招”不断推出,解决群众看病难点、堵点和痛点,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谋生路、找出路、寻发展。
韩城市卫生健康局局长王东表示,提高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仍需要更多探索和努力。今年2月24日,韩城市年度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施“124+N”能力提升工程,将着力打造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区域医疗中心,打造龙门镇和芝川镇中心卫生院两个区域医疗次中心,推进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四个基层医疗机构逐步达到准二级医院水平,其他卫生院进一步发展临床科室、完善辅助科室,实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在镇村完成,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