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王媚)9月23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的数字赋能土特产论坛中,网商银行发布一组“大山雀”数字金融地图,陕西的苹果、安徽的小麦、江西的柑橘、山东的蔬菜……因为数字金融的高速发展,成为数字中国丰收的绚丽亮点。其中在陕西,1.4万苹果种植户通过卫星获得贷款,数字金融活跃度位列全国苹果产业第一。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等全国多个行业协会联合网商银行,发起“数字金融支持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倡议”,未来将把大山雀技术推广到更多土特产,让更多种植户通过科技获得数字金融服务。
记者了解到,由网商银行首创的“大山雀”系统,可以通过卫星识别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及长势,并向农户提供数字贷款。商用三年,“大山雀”已覆盖15大农产品产业,并帮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超150万种植户获得数字贷款,成为地方产业振兴的数字工具。
陕西苹果种植面积超900万亩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产业全国约有20个省种植苹果,其中陕西的苹果种植面积超过900万亩,产量排全国第一,占到了整体的1/4。在“大山雀”描绘的地图上,数字金融已经服务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苹果、柑橘、梨、大棚蔬菜等15大农业产业。在苹果产业中,“大山雀”已经覆盖大部分苹果重点产区,尤其是以陕西、甘肃为主的黄土高原产区,以山东为主的渤海湾产区,这三个省位列苹果种植户数字金融活跃度全国前三。
陕西的“洛川苹果”,品牌价值高达687亿元,在“大山雀”助力下,全省有1.4万苹果种植户获得网商银行总共13.7亿元的信贷支持,位列全国第一。数字金融成为陕西苹果种植户信贷资金的有益组成,也成为土特产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何功庆是洛川当地一位苹果种植大户,从一开始的十几亩果园发展至如今的300多亩,还建立了2000吨存储量的冷库、3000平米的苹果包装厂。“当时冷库建好后,还需要采购一批设备,就差3万元,能借的地方都借过了,最后是网商银行解了燃眉之急。”此后,碰到紧急的资金需求,他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网商银行。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丰收地图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个体现。数字金融的普及,让更多地方的种植土特产的农户,获得现代金融带来的便利,也进一步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
“大山雀”三年助150万种植户获数字贷款
一直以来,难以给农户“精准画像”,是农村金融最大的痛点。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不仅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还让土特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2020年,网商银行首创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正式商用,成为农村金融的金钥匙。网商银行三农金融服务部总经理张成柱介绍,除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大山雀还突破大棚、果园等设施形态,识别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大山雀”能够识别15种农作物种类,准确率达到93%以上。
识别只是第一步,之后“大山雀”会实时观测,了解农户不同时期的种植规模和所需资金。一般以5-7天为周期,就会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加之农户对耕地的自证和政府机构登记的土地流转数据等信息,网商银行会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授信和合理的还款周期。
目前“大山雀”已覆盖全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并深入鄂赣桂等五大柑橘核心产区。而在蔬菜种植领域,“大山雀”可通过分析大棚的外形、覆膜等特征,识别出暖棚和冷棚并计算资产价值,给予差异化的数字信贷支持。
经历三年的技术攻坚后,超150万种植户受益于该技术,获得更为精准的信贷服务。其中,种粮户数量三年增加近20倍,仅苹果和柑橘的种植户达十余万人,近8万大棚种植户获得无接触贷款。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优基地专委会秘书长侯可威说,未来,将继续坚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体系,也希望大山雀这样的技术能够在更多产业中应用推广,用科技助农,做好绿色优质农产品及全国土特产的文章。
据悉,网商银行是蚂蚁集团发起的互联网银行,通过技术驱动发展,成立8年数字信贷累计服务了5000万小微经营者及农户,其中近一半在县域和农村,有效补充了金融空白地带。此外,全国超1200个涉农县区与网商银行合作,通过为区域政府建立专属风控模型,发展当地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地方政府的金融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