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留坝青桥驿镇:从出逃到重返“农门”闯富路

留坝青桥驿镇:从出逃到重返“农门”闯富路

三秦都市报 2023-12-14 20:32:10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杨晓琼 记者 陈卫平)放眼望去,一条蜿蜒的山路横跨在大山中央,茫茫的大山里渺无人烟,水库里倒影着的是蓝天和屹立的群山。“两山夹一川”藏着6个村279户699名常住人口,且65%以上为60岁以上老人。

“一村一品”构建产业发展格局

70年代靠采石、卖沙,也曾让这里有过经济全省排名靠前的荣光时刻。被定为水源保护地后,矿山实施了治理、采挖沙石不在被允许,在陡峭的坡地上种植粮食,不仅产量低、人工投入也更大。逃离深山、外出闯新路,成了村民们的目标。

要想留住乡亲们,得有致富门路。面对平地少、弱劳力为中坚力量的现状,青桥驿镇党委、政府带领村民代表通过反复调研、外出学习、召开村民议事会商讨最终确定了以林下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

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仅能节省土地和经济成本,让中药材成为林地生态多样性的一环,自然避免病虫害,还能激发中药材药效成分积累,使中药材质量接近野生品。

“今年我种了20亩淫羊藿、20亩天麻和10亩猪苓,不用人工打理,也没施过肥,只需要定期除杂草。”48岁的淡建明说,这个产业费事不大、收益可观。

看着淡建明口袋“鼓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林下中药材种植的队伍中,村子也从“山大沟深没土地”到“山场林下是经济”的转变,家家户户都在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全镇种植淫羊藿、猪苓、天麻、西洋参、黄精等中药材1260亩。

随着百亩梯田观光园、露营基地、向阳花谷等一批受游客青睐的景点建成,社火坪村脱贫户施光明也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

把自家房屋精心改造了一番,庭前小苗圃种满蔷薇花和各种蔬菜,搭建凉亭和风车道,农家庭院成了小菜园、小花园。“城里人都想体验我们的田园生活,园子里的菜也能变成钱。”施光明美滋滋地说,发展旅游真好!

依托山地特色景观,该镇深挖梯田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业,引导村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让普通的农家小院变成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让村民在美丽庭院里畅享“美丽经济”。目前,全镇脱贫户纯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13.01%。

“人才回流”赋能联农带农机制

驱车1小时,就能到达致富的“金窝窝”。随着300亩林下中药材的销售,青桥驿镇十二元沟里的“致富经”也让在外创业的人有了回乡发展的想法。

蔡家坡村村民彭刚是镇上的第一个“荣誉村主任”,也是第一个带着资金返乡建设千亩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项目的企业法人。公司投入资金、种苗、技术并负责日常运营,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带领21户农户以户下林地资源入股参与林下经济合作经营,吸纳1000余人次务工,每年以不低于每亩地年销售金额的10%向群众分红,不低于3%向村集体分红。

为了吸引更多像彭刚一样的能人回乡创业,该镇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在121名在外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更新、政策激励、精准联络、常态化服务,实现情感联动。建立在外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恳谈、亲属关心关怀等机制,采取登门拜访、电话联系、微信联络、座谈联谊、参观交流等方式,对本镇户籍在外人才进行“点对点”动员。

中药材不愁销路。周边客商定期来村里收货,但像淫羊藿、猪苓等中药材鲜料和加工后价格相差不少,许多村民未掌握加工技术也没有加工场地,经常出售鲜料,价格较低。如何让中药材卖贵?是青桥驿镇面临的第二个瓶颈。

用好省级重点帮扶村政策红利,争取资金120万元,建成中药材加工厂,让村民们的中药材就地提高附加值。在外开办中药材加工厂的付世友受到了镇里的邀约:回家看看!

一边是镇里提供的宽敞场地和优惠政策,一边是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在反复考察后,付世友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将加工厂搬到家门口来。

今年,10月28日中药材加工厂投入试运行阶段,吸纳本村11名群众进场务工,预计年加工各类中药材300余吨,同步解决了群众务工和中药村卖贵问题。

“形魂兼具”绘就村美民富画卷

深蓝的天空下是漫山的黄色或红色,农家院门口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亮晶晶的果实,院子里晒着的是黄橙橙的玉米棒子、颗粒饱满的黄豆粒……初冬的乡村美景,引得行人的驻足。

为让家人常回家看看、让游客进来、让村民们的钱包鼓起来,该镇实施“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专项行动,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抓绣花功夫微改造的原则,抓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以面带片,逐步实现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家家户户串起美丽乡村。

“这是我们利用木头自己做的木头人”在环境节点观摩会上,狮子坝村村支书饶明生说:村民们出义务工搞建设,公益岗定期做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该镇聚焦村级“五管”户下“两管”抓长效机制建立,明确村、户各自职责,完善村规民约,用一“纸”约定“变”环境新貌。通过积分评定、“美丽家庭”评选、村民微信群“评价亮晒”等活动将人居环境整治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推动实现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美丽,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高书记,你来啦,快、屋里坐。”“药带回来啦!”“不好意思啊,又麻烦你了。”这一幕,在镇里已成为常态。镇里山大沟深,购买日常生活物品成为老人们头疼的难题,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弘扬“孝道”文化,提供送医(药)上门、亲情联络、农技指导等10项暖心举措,推广“孝老食堂”“共享澡堂”,增强外出人员归属感,提升居家老人幸福感。推广“数字+农业+旅游+治理+N”模式,搭建了村级智慧服务平台,深化微守护,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编辑:王熙玥)

(责编:张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