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杨妮:扎根乡村教育 无悔来时路

杨妮:扎根乡村教育 无悔来时路

2023-12-19 15:10:4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李元哲)“我是马额人,要回马额去!”1999年大学毕业后,杨妮在教育局的分配下,加之自己对家乡的浓浓热爱,她毅然回到了家乡从教。从此踏上了三尺讲台,而她在讲台一站就是24个寒暑。 

24年来,她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从教的座右铭,一直默默坚守,参与并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一步又一步的蜕变,也目送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寻找“诗和远方”。

image.png

孜孜不倦 强本领育新人

12月14日,记者来到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马额中心小学,走访马云公益基金会2023乡村教师计划提名教师杨妮。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敬业换来家长、学生、同事们的认可,“杨妮老师教书教得好!”“我最爱上杨老师的课了”……

任教以来,她靠勤奋、探索、创新,不但扎实地掌握了自己所担任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外,还不断地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她的“热爱”与“专情”,让自己的行为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让真实和情趣走进作文教学”是杨妮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方面,她从学情出发,依照课标要求,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让“创新思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她创设情境教学,在导课上,借用多媒体中网络视频的感官作用,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景,不但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说真话”对别人的感染力,更在“说真话,做实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要有“单元整体意识”。特别在进行单元作文时,她会根据单元作文要求,为学生写“下水作文”,有时会给学生写近一页的批语,与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让自己的真情深深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杨妮有一个习惯:学生当天写上来的正式作文,她会在当天晚上花4—5个小时,一一批阅完,并做好记录,第二天直接讲评,学生当场修改,这样学生记忆犹新,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好。所以,她的作文课是学生们的最爱,这也是她所学生语文成绩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升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杨妮一边教学,一边坚持学习。拾起平时在教学中的零星时间,自己在网上调取多位国家级名师的讲座及课例进行自学,不断给自己充电。

image.png

以“爱”传情 与学生“心心相融”

“杨老师上课特别有感染力,上她的课都很放松,所以同学们都学得很快,也很开心。”“在课堂上,杨老师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讲解题目……”同学们纷纷说道。

“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我时常反思自己,体谅学生的难处,让自己的爱心融化学困生那颗胆怯而缺乏自信的心。”这是杨妮对管理学生自己的见解。“不问青红皂白严厉地批评,恨铁不成钢的做法,毫不留情地叫家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该与学生心心相融,以爱传情,换位思考,压住内心的怒火,搞清事情的原因,用微笑,用关心,用温和的态度去感动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作文指导课创新教学在三原县首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被评为精彩一课,荣获二等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孩子需要激励,如同种子需要阳光,让激励促进孩子不断进步。”杨妮如是说。

image.png

辛勤耕耘 结出累累硕果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杨妮就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光有勤恳奉献的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过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教学中,她处处发挥骨干教师“领头羊”的作用。既是主管教学的中层领导,又是一线老师,每一个开学初、学期中期,她都会主持召开全体教师“基本功训练培训会”和“小课题研究培训会”,通过听评课活动指导教师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常和其他老师们一起通过“同课异构,同名师上一节”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切磋,让大家带着问题进行课堂研究,努力把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让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从而引领学生的成长。

目前,她所指导过的教师有的已成为学校骨干,有的已成长为语文教研组长,有的在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来,学校教师积极响应县市省各级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目前已有百余份作品获得各级奖项,学生各类习作征文百篇有余,分别获县市级一、二、三等奖。

三尺讲台,无怨无悔。从教24载,她写下的教案摆满了书橱,教过的学生踏上了各行各业。杨妮一路收获,慢慢地从一名稚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副校长,诠释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陕西省教学新秀”“咸阳市教学能手”“咸阳市最美乡村教师”“三原县‘四有’好老师”“三原县第四届劳动模范”“三原县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谈到获得的多项荣誉,杨妮却笑着说:“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我的每一个学生。” 

(编辑:李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