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日前,在“关中礼馍”传承人党亚贤家里,她详细向记者讲述了中国关中地区农村过年时蒸馍的习俗和礼馍的文化内涵。
党老师的“花馍”手艺是向母亲学习的。“小时候我妈蒸年馍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会给我捏小鸟。”党老师介绍,在过去的农村,由于粮食和白面稀缺,蒸馍是件大事,过寿有过寿的馍、结婚有结婚的馍,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讲究。尤其是过年用的年馍,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十里不同俗,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各地会有各自的习俗,有用枣花馍或坨坨馍祭灶,而年馍包括走亲戚用的油包子,和平时吃的馍馍”。
党老师说,由于有“正月不蒸馍”的讲究,年馍需要在大年三十前准备好,通常两家人会互相帮忙。互借人手,甚至笼屉。一般前一天晚上十一二点和面,利用炕头的温度进行发酵。主家睡到半夜三点多起床,蒸上一锅萝卜、豆腐、粉条、地软馅的包子。“蒸好后,来帮忙的人也到了,自家人和来的人把包子当早饭吃后,就开始正式蒸年馍了。”
蒸年馍时,也有传统禁忌,比如要关上灶门防止邪气进入。先蒸油包子,再蒸馒头。油包子是用面和油混合、盐调味做馅,有条件的会放些花椒叶,包成中间一条棱的包子形状。包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有时一锅能蒸七八笼,这就需要有一人在全力拉风箱烧火,以使馍能蒸得更好。一锅蒸好,再蒸第二锅。
蒸好的馍会在院子里二次醒发。有太阳最好,如果没有,现在就会借助电吹风或“小太阳”。这时会指使一个小孩子在旁边照看,以防鸡、狗之类近前。馍放凉后,就会收到屋外的水缸里,那是天然的冰箱。有时整个蒸馍过程往往持续一整天,充满着忙碌和欢乐,也凝聚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和亲情情感。
在关中地区,蒸馍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春节期间的食物需求,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亲情联系。其中,出嫁的女儿第一年初二回娘家拜年时,会带30个油包子作为礼物,母亲会分一部分给全村人品尝,以显示女儿家的手艺和对母亲的孝心。从第二年开始,改为10个。
正月十五,母亲则会给女儿送鹣鹣馍,鹣鹣就是比翼鸟,将礼馍做成这种形状就是希望女儿家庭平安、美满、幸福。亲戚间也会互赠馍馍,尤其是舅舅与外甥女之间,通过送灯、送馍等互动来加强亲情联系。
整个春节期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通过年馍这一传统习俗,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传统,也维系着家族间、邻里间的深厚情感纽带。这些馍馍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文化烙印。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实践,这些年馍习俗成为了关中地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千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