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争耀)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展全市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编制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研发文博创意产品……3月4日,记者从2024年全市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西安将进一步加大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科学谋划霸陵博物馆建设
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西安将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品质提升、精品展陈、数字化展示和交流互鉴方面全面发力。
2024年,西安将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配合实施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推进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等整体品质提升改造,科学谋划周至县博物馆、霸陵博物馆、顺陵博物馆等区县博物馆建设;实施博物馆展览精品化工程,推出《考古三十年》等一批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览,提高展览展示水平;运用AR、VR等场景化、智能化手段,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推进“西安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建设,重点做好西安博物院数字体验厅、大唐西市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打造“文物会说话”全媒体产品;建立教育、文旅、文物部门联动机制,开展博物馆“五进”活动以及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活动,持续打造“研学西安 读懂中国”研学教育品牌,推出一批特色博物馆研学线路。
同时,依托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四个国际平台,举办“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之美”摄影展、文创展和专家讲座系列活动(哈萨克斯坦),引进《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暂定名)》(亚美尼亚),不断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涵盖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西安市将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开展实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市文物的基本情况和保存现状,明确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分布、价值特征,深化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做到应查尽查、应保尽保。
今年,西安市将实施蓝田猿人遗址公园、霸陵遗址考古研学基地项目、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关中书院古建筑保护修缮、栎阳桥抢险加固、长陵、渭陵保护展示、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搬迁及文物库房建设等项目;组织开展全市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推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西安事变旧址等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八办”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打造“我要去延安”等一批革命文物展览精品,推进革命文物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出革命文物云展览、云直播,制播革命文物主题纪录片、微视频,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
推进汉长安城李下壕等区域数字化文旅项目建设,采用高科技、新型材料等,展示重要遗址风貌。同时,借助AR、VR技术,实现场景识别、复原,打造数字化文旅新消费。加强大明宫遗址智慧监测平台建设,实施大雁塔自动化监测、文物数字化科技保护项目,建设不可移动文物行政管理平台,以科技力量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组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专家智库
汉长安城遗址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整体格局依然完整保留至今,弥足珍贵,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今年,西安将持续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记者了解到,今年,西安市文物部门将完成《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报审和《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同步做好文保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衔接,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组建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协同、多理论融合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专家智库,指导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展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保护管理等工作;加快设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专项资金、西安文物保护省级专项资金、汉长安城保护发展公益基金,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形成更多的源头活水。
编制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推进明光宫遗址等考古工作。重点围绕大遗址文化展示、文物本体保护等领域,加快谋划具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为大遗址保护发展贡献西安经验。
深化“文物+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文旅工作都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西安“文物热”“文旅热”的格局和IP已经形成,可以说各有千秋、各领风骚。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文物局联合召开,可见西安在“扎实推动文物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已经开始系统布局、贯通发展。
构建西安文旅IP体系,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城市IP为引领,做优做强“西安年·最中国”等文旅品牌,做大做精“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等城市品牌,探索“精品演出+旅游推介+文化交流+项目招商”四位一体的城市宣传营销新模式,以独特的西安文旅IP体系,形成更多的城市标签;深化“文物+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文物+特色街区”“文物+特色民宿”“文物+传统技艺体验”等新业态,丰富文物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新场景,支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创建AAA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展示汉文化,推进大遗址资源有序利用;研发文博创意产品,完善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文博文创产业链,形成“两大销售平台、三种开发模式、四个发展方向、五大文化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