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探寻文明的足迹:陕西文物“四普”进行时

探寻文明的足迹:陕西文物“四普”进行时

2024-04-26 20:57:51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4月17日,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试点暨普查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正式拉开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序幕。

文物普查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的文物普查,可以精准掌握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支撑。那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什么时候开始?普查要做什么?如何开展普查?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在此次文物普查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象多、范围广、难度大

“陕西省第四次文物普查任务十分艰巨,普查对象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日前召开的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从加快市县文物普查领导机构建设、加快市县文物普查专班组建、加快普查队伍组建、加快普查经费落实、加快普查方案制定、加强普查宣传工作六个方面提出要求,希望各地按照《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文物普查工作保障,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扎实做好“四普”各项工作。 

 

为推进“四普”工作,陕西成立专门的协调推进专班,该专班的主要职责是落实领导小组决策,组织协调普查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以推动文物普查的顺利实施。孙周勇担任专班主任,下设综合协调、质量控制、数据管理、普查保障和信息宣传5个小组,分别负责普查方案的制定、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资金的申报和管理、新闻宣传等工作。各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以确保普查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孙周勇表示,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全面摸清陕西文物家底,真实了解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情况,准确研判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翔实、全面的基础数据,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可靠依据,对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意义深远。

在当天召开的推进会上,公布了陕西文物“四普”专家组名单。专家组名单涵盖了多个专业领域,包括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战国秦汉、北朝隋唐石窟寺石刻领域的文物专家,以及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蜀道、长城、古代矿业等专项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加入将为陕西“四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指导。

普查什么?如何普查?

4月17日,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试点暨普查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正式拉开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序幕。当天,普查队员们已在“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指导组、信息数据组的指导下,开展文物普查实地调查现场教学工作。普查队员们复查了唐顺陵、西安城墙、西安事变纪念馆等文物点,对西安事变纪念馆等文博场所的名称、定位坐标等各项数据进行了录入。

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区县为榆林市榆阳区、渭南市澄城县、安康市汉阴县。接下来,普查队员们将继续做好文物普查调查工作,并按照普查工作要求高质量完成普查试点的任务。

据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通过“四普”,摸清底数,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规范认定标准和登记公布程序,健全名录公布体系;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此次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用脚丈量 用心记录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帷幕的拉开,目前,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榆林市榆阳区、渭南市澄城县、安康市汉阴县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普查队员一路追风赶月,步履不停,埋头苦干。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榆林市不可移动文物遗存13883处,占全省28.3%,全国1.8%,是陕西省文物第二大市。”据榆林市“四普”领导小组副组长崔红军介绍,按照全省“四普”部署要求,市县两级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工作专班和普查队,认真梳理“三普”以来新发现的文物资源线索,编制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和宣传方案,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扎实有序推进。

记者在渭南市澄城县采访时了解到,由111人组建的专业普查团队,其中包含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地理信息等多学科专家及队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庄头镇马家河墓群、王庄镇西干浴城址、交道镇中社塔……连日来,普查队员们翻过土坡,越过田野,涉水过沟,不惧烈日灼热,不怕坎坷泥泞,前往澄城县各个文物点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在汉阴县,普查队员在杂草丛生的大山中寻路、爬坡、上坎……这样的探索常常从清晨持续到夜幕降临。

“文物普查覆盖时间长、范围广、人员多,普查队员要踏遍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各级文物部门和普查队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必须将人员和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决落实安全责任。”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钱继奎强调,要精心统筹谋划,力求工作实效,准确把握“四普”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建立健全文物普查责任体系,强化多跨协同、全面压实责任,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信,普查工作标准规范、依法依规;要加强队伍培养,将“四普”作为加强文物队伍建设的重要契机,统筹做好普查任务完成与文物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作用,广泛宣传“四普”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营造良好文物保护氛围,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物普查。 

(编辑:荆学慧)

(责编:薛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