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王娇莉)近日,青年作家陈伟军推出长篇儿童文学新作《阿布尔的孙悟空》,以温暖亲切的笔触、巧妙独特的视角讲述中国军人在非洲维护和平、帮扶贫苦的感人温情故事。陈伟军坦言,选择以儿童文学的形式致敬中国维和军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创作上的挑战与突破,更是我作为年轻作家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的一次尝试。”
一段非洲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
跨越山海彰显大国担当
长篇儿童文学作品《阿布尔的孙悟空》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重磅推出,入选“百班千人”2024年学前及中小学生暑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这是青年作家陈伟军创作的第十二本长篇小说,写作视野跨越山海,联结中国与非洲,书写了从苦难交织的大地上演绎的一则温暖有力的故事。“这本书和我此前所有的作品都不一样,我认为这是我创作上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开始。我喜欢这样的挑战。”
《阿布尔的孙悟空》讲述了12岁的非洲少年阿布尔在苦难生活中成长,为了寻找多年前曾援助非洲抗击病毒的“中国妈妈”罗菲医生,阿布尔追逐中国猛士车并夜闯营地,以惊险离奇的独特方式认识了中国维和军人黎耀,一段非洲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就此发生。小说里,早熟懂事的阿布尔,天真烂漫的小伊曼,勇敢坚强的维恩,执着艺术的达卡……一群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非洲少年儿童群像跃然纸上。作品从小切口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人类命运的力量支撑,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主题,体现中国维和军人的大爱与担当。
陈伟军认为,“维和”不仅维护的是非洲人民的和平家园,更要细致入微地关注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因此,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呈现了主副线索明暗铺陈的方式行进,重点讲述的是黎耀和阿布尔等人的温情故事,而六年前罗菲医生帮助非洲人民的感人故事则以回忆的方式插叙进来,显得自然巧妙、情真意切。值得细究的是,阿布尔和孙悟空的这条线索,阿布尔最终明白了“孙悟空是我们每一个人”。铁骨而柔情的维和军人用一则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孙悟空神话传说,教会少年儿童探讨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懂得善良与爱、责任与担当、规则与自由。
灵感来源于身边真实的感动
创作过程中被催泪无数次
谈及这本小说的创作缘起,陈伟军称这是来自七年前一份特别的感动。陈伟军坦言自己是个内心丰富而敏感的人,并且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写作者最重要的特质。
有一天,他看到一家媒体推送了一篇来自维和警察妻子的演讲。那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更是一位最美军嫂的真实心声。才看到第一段,陈伟军眼里的热泪便几欲夺眶而出,等到全部读完的时候,泪水早已湿了一大片。“那位演讲者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印象中,她温婉知性,但那篇演讲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她:勇敢坚强,心怀大爱。她和无数值得致敬的维和军嫂一样,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家里家外的一片天。那份感动让我特别想用儿童文学的方式去表现维和军人的刚毅,以及背后亲人的柔情。”陈伟军说。
从那天开始,陈伟军就有了一个想法,想写一本中国维和题材的作品。为了写好这本小说,他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查阅、搜集大量资料,尤其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十多年来涌现的一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还有非洲异域的环境特点、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他时常将自身代入其中的情境,去尝试感知真实人物当时的心理与感受。
在《阿布尔的孙悟空》一书中,很多故事都有真实的现实基础,有些细节甚至能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找到对应。当被问及小说人物是否有原型时,陈伟军表示,小说中“阿布尔”“黎耀”等人物都是经过多个现实形象进行组合再生成,他想通过这本小说致敬的人物绝非只是个体形象,而是人物群像。
在写作过程中,陈伟军被自己的文字催泪很多次,一边写,一边落泪。哭得最伤心的一次,莫过于写到“罗菲医生”牺牲的情节。而这个细节取自真实事件,“我有好几天没有办法从这份沉痛中走出来,于是中间停笔了一段时间,才恢复情绪继续写下去。我想,只有感动我自己,才可以感动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