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跟着诗歌去旅行

“千年古都,诗韵长安”——2024全媒体西安文旅行活动圆满落幕

跟着诗歌去旅行

“千年古都,诗韵长安”——2024全媒体西安文旅行活动圆满落幕

2024-07-19 16:04:25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上,《山河诗长安》里,千人齐诵《将进酒》的场景恢宏震撼,再现了盛世长安之景,也擦亮了西安诗歌的名片。为接续“山河诗长安”热度,丰富西安文旅内涵,7月17日、18日两天,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千年古都 诗韵长安”——2024全媒体西安文旅行活动顺利举行,二十余家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以及十余位文旅网络达人,在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商子秦的带领下,进行了别具诗歌魅力的西安之旅。

活动首站选在全国首个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诗经里小镇。烟雨蒙蒙中,小镇更添了几分“蒹葭苍苍”的意境,仿佛让人穿越回了《诗经》的年代。商子秦以《诗经里听“风”“雅”“颂”》为题,生动讲解了诗经的由来与深远影响,带领大家在游园中沉浸于《诗经》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人从容风雅的生活态度。

随后,采风团来到了昆明池·七夕公园,这个承载了丰镐故地西周风华与汉代水军历史的地方,同时也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在这里,商子秦深情吟诵了多首与七夕相关的经典诗歌,如杜牧的《七夕》、杜甫的《牵牛织女》和秦观的《鹊桥仙》等,并引领众人齐声诵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昆明池·七夕公园不仅展现了大汉王朝的豪迈气魄,也传递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精髓,给采风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途经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时,采风团被“灞柳飞雪”的美景所吸引。商子秦讲述了“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解释了这一场景背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他说,灞桥、灞柳与灞水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送别文化,许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篇正是在此情景交融中诞生,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尽的文学魅力。

当天下午,采风团成员在华清宫受到了盛大的大唐迎宾礼遇。商子秦深入解读了《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让众人领略到了这首名篇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除了聆听历史故事,成员们还有机会亲身体验拓片制作,近距离接触唐代皇家园林的文化遗产,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韵味。

18日上午,采风团一行来到别称太乙的翠华山寻访山水诗的意境。作为终南山主峰所在地,这里从来都不缺乏诗意。从王维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到杜牧的“南山望秋色,气势两相高。”仅唐诗中,就有千首诗和终南山相关。

翠华山巅,迎客松下,现代诗人商子秦与“王维”“李白”“杜牧”“韩愈”等唐代文学巨匠相遇,共同探讨终南山的诗情画意。商子秦向古代诗人汇报了他们作品在现代的广泛影响力,而与“李白”进行的唐诗“飞花令”游戏,则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了欢声笑语。在翠华山影壁前,商子秦与饰演“王维”的青年学者史飞翔共同引领众人齐声诵读《终南山》,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展现了山水诗的魅力。

离开翠华山,采风团前往长安唐村,又沉浸在田园诗的意境之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商子秦在这里解读了田园诗所蕴含的亲近自然与向往美好生活的主题,而唐村的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正完美诠释了历代田园诗人的精神追求。“长安唐村,烟火原乡,诗意田园,古韵老腔。终南叠翠,云岚茫茫,山如苍海兮碧涛汹涌;润泉牧歌,满目风光,粉荷绽放兮稻谷飘香。”商子秦赞叹道,长安唐村不仅保留了田园诗般的宁静与美丽,更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展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机与诗意的生活画卷。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曲江新区的唐风市井街区长安十二时辰。换上汉服的采风团成员瞬间融入唐代生活,深度体验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对唐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商子秦告诉记者,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巅峰,与曲江的关联尤为紧密,诸多著名诗句描绘了曲江的美景与繁华,“雁塔题名的故事人尽皆知,白居易自豪地写下了‘十七人中最少年。’而杜甫、韩愈等众多诗家都曾为曲江赋诗,其中‘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韩愈)‘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刘禹锡)‘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刘沧)等经典名句,更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这些诗句不仅为曲江增添了无穷魅力,也成为长安十二时辰等文旅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诗意盎然的文旅金牌项目。

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从诗歌的摇篮诗经里小镇启程,途经昆明池·七夕公园、灞河之滨与华清宫,再到翠华山、长安唐村的山水田园,最终在曲江池畔的唐风市井街区落下帷幕。每一步都浸透着浓厚的诗意,让参与者深切感受到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商子秦老师说:“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诗歌之城。长安处处有诗意,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诗歌名篇。这次活动创意很好,组织得非常成功,引导大家以诗歌的名义来西安旅行,这既创新了西安旅游的形式,又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编辑:杨岚)

(责编:荆学慧 薛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