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传承西府曲韵 共谱文化新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实践队走进宝鸡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传承西府曲韵 共谱文化新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实践队走进宝鸡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2024-08-03 11:02:19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王顺)7月16日至8月1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西府拾遗 曲艺传承”实践队走进宝鸡市凤翔区糜杆桥镇西白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传承西府曲韵,共谱文化新篇”主题活动。

活动中,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秦风鼓乐社结合社团特色,响应党中央号召“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这一战略性要求,推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传承、发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师生们肩负着对非遗的深厚情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以火红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对西府曲子的保护与继承,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实践队深入宝鸡市凤翔区糜杆桥镇西白村,与西府曲子的第六代传承人张耀飞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学习。张老师向大家展示了黄麻纸上用毛笔手抄的四本老词本,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这些老词本记录着西府曲子的经典唱段与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几代曲艺人对这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张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老词本的来历与内容和及其在西府曲子传承中的重要性。通过张老师的讲解,队员们了解了西府曲子在传承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传承人为保护这一非遗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实践队的师生们聚精会神地翻阅着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仿佛通过这些曲谱与文字,听到那古老而悠扬的曲调。

午饭后,各位传承人登台,手持三弦、二胡、笛子、板胡,还有独特的打击乐器:四页瓦和碰铃,为实践队师生进行了精彩的展演,展现了西府曲子的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活动即将结束时,师生们向传承人虚心请教西府曲子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唱时的咬字与发音。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让队员们有机会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传统西府曲子的敬仰,加深了对西府曲子传承的决心。

据西府曲子的第七代传承人张志龙老师讲述,西府曲子又称秦曲、清曲、凤翔曲子,是一种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艺术,俗称“念曲子”,在宝鸡辖区内均有分布,其表现形式是由文武乐器演奏者与唱曲艺人围聚而坐,进行伴奏唱曲。西府曲子源于先秦时期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曲词”,后来秦孝公发还雍籍部分歌童和乐工返乡,逐新形成西府曲子的坐唱。隋唐时期有了固定的曲牌,又受到宋元诸宫调和鼓子词的影响,最终由散乐坐唱的清曲逐渐发展为一种集民间曲艺和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曲子在当地一度活跃,更有文人参与编写曲词、组织演唱活动。1949年以后,西府曲子进入兴盛期。1956年宝鸡县曲子将《王妈问病》搬上了舞台演出;相继凤翔县剧团又将《张化卖妾》,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还创作出平弦曲子戏《母女心事》《瓜园新歌》等剧目。推动了西府曲子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西府曲子至今在宝鸡市广为传承,西白村为西府曲子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践队带队教师赵晨泉谈到:“实施文化浸润,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工作,在青年中构筑文化自信的工作目标之一,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组建非遗传承社团,开设非遗选修课,开展非遗育人活动和非遗展演,提升青年学子对非遗的认知与认同,激发大学生对非遗的研究力。这次社会实践,以西府曲子这一非遗文化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深入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实践,留住土味、记住乡音,增强学生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实践队队长朱佳浩同学说:“西府曲子在凤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视并且积极号召青年学子学习这一传统艺术,老一辈艺人也是倾囊相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创新的想法和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才能够更好在演唱以及曲调方面进行保护与传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让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希望通过互联网使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西府曲子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薛诗彤)

(责编: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