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陕西工院“赓续文脉 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陕西工院“赓续文脉 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4-08-05 11:27:4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王涛 记者 马佩佩 实习记者 郭子荻)暑假期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赓续文脉 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历时7天,88人次先后完成了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咸阳市群众艺术馆、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中国茯茶传习馆、咸阳师范学院秦汉战鼓传习基地,走访礼泉县皮影戏(弦板腔)乡村老艺人,调研袁家村文旅发展情况等活动。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7年,此项活动已经延续了28年,是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发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郭琴同学告诉记者:“在八办,看着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资料,直观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实践团成员们领略到了陕西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邓璐同学告诉记者:“这次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参观刺绣展区时,看到手工制作的绣花鞋以及老虎枕头,想起来小时候奶奶也用针线给我绣老虎枕头,我想,这不仅是家人对孩子的爱,也是老一辈人想要去传承和保留的,在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技艺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青年就需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不断流传下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陕西省咸阳市群众艺术馆,实践团参观学习了欣赏众多精彩纷呈的非遗作品与文化,感受民间各类艺术的蓬勃活力。在参观结束后,实践团还与咸阳市群艺馆共同建立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实践团成员们也表示,将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契机,进一步学习非遗知识,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全面了解茯茶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如此,实践团还在茯茶传习馆亲身体验了公益茶艺课。在冲泡茶水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感受着水温、茶叶用量和冲泡时间,让一杯杯茶香呈现在眼前。随后,实践团在咸阳师范学院秦汉战鼓传习馆亲身体验了秦汉战鼓的磅礴气势,他们用力挥动鼓槌,伴随着响亮的鼓声,内心的激情也被彻底点燃。实践团成员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秦汉战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崇高精神价值。

最后,实践团走访了礼泉县弦板腔乡村老艺人家中。在老艺人赵千老师的家中,大家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倾听着他们讲述弦板腔的传承故事。老艺人饱含深情地讲述着自己多年来坚守这一传统艺术的艰辛与不易,同学们被他们的执着和坚持所打动。另一位老爷爷还向实践团展示了自己的各种绝技,钻铁桶、劈叉、搬腿、耍快板,不在话下,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老龄老人,他旺盛的精力、柔韧的身体甚至让大家忘记了他的年龄。老爷子还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是“守艺人”,更是“传艺人”,少年强则国强,老年强则中国更强。

此次拜访老艺人的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替,陕西的乡村皮影艺术家们都与赵千以及他团队的成员一样,在变化中寻找各自的生存空间,有些“老样子”不可阻挡地被时代冲刷掉,但我们也共同期待着新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在探寻之路上不只有前辈们的功绩,也有新力量的加入。

最后,实践团深入袁家村皮影制作工坊内,在与皮影制作艺人交谈中他们了解到,袁家村在保护和传承皮影艺术的同时,还积极探索皮影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皮影衍生品,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皮影不仅是袁家村的文化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皮影制作艺人们向实践团队成员们介绍道。

指导教师王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赓续文化血脉,需要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并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挖掘那些渐被遗忘的文化瑰宝,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创新,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编辑:薛诗彤)

(责编:荆学慧 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