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 实习生 李姿瑾)8月1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陕西高校在秦创原建设与“三项改革”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与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和可推广经验。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开富介绍,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地,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彰显,形成了科研成果转化“西工大‘一校’模式”。通过机构改革,西工大首创了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形成股权发展壮大的贯通式一体化管理模式。“三项改革”实施以来,西工大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作价投资金额连续三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十,吸引社会资本22.38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56家,其中22家企业市场估值超亿元,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在陕先后培育了上市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其中无人机、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几乎全部为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学校累计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反哺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朱晓冬介绍,西安理工大学借助产业投资机构的资金与市场优势,打造“投资+孵化”的科转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陕航集团、秦创原发展公司多家企业合作探索创新孵化服务,有力推动科技供给、融资需求精准对接。秦创原建设以来,学校已孵化科技企业 30 余家,撬动市场投资上亿元。其中,张延超教授团队的航空密封相关专利创办企业,获投资超 2200 万元,公司估值超 1.5 亿元,并进入天使轮融资阶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新形成“研究院+公司”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成功转化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孵化了多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企业,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达 8.5 亿元。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先后孵化 14 家企业,涉及节能环保、医疗器械、资源回收等3大核心业务板块,其中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 B+轮融资,累计融资 4.25 亿元,市场估值超 40 亿元,正筹备 IPO 工作。
陕西科技大学坚持校地校企融合发展,实施“一院一市(区)”战略,建立“四链”融合平台支撑体系,与多地共建“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秦创原技术转移分中心,实现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对接全覆盖。还联合多家省内龙头企业组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组建新型显示、乳制品、航空、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等 11 支成果转化创新团队。2023 年,学校横向到账经费大幅增长,专利转让众多,686件,孵化科创企业落地秦创原“总窗口”31家。
西安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深入能源产业聚集区组建研究院,以科创飞地方式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桥头堡”,围绕智慧矿区智能矿井、地质环境与生态修复、煤炭清洁利用、安全与应急管理等四大方向开展攻关,承担科研项目 600 余项,经费超 5 亿元,圆满完成“小保当煤矿智能掘进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服务规模年均破 1 亿元,为陕西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