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海归“宿”山水 一半烟火一半诗 民宿让乡愁活起来

海归“宿”山水 一半烟火一半诗 民宿让乡愁活起来

2024-09-03 16:03:38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记者 李永利 图/记者 马昭 视频/记者 张宸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的民宿,成了留住乡愁的载体。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乔治布朗学院的蓝田籍留学生李洋,5年前来到环山抱水的灞源镇李家硷村,租赁4户村民的废旧房屋,按照以旧改旧的思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将民房改造成民宿,并增加自然体验感。如今,“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民宿慢调生活,吸引着无数人寻找记忆中的乡愁。  

去别人家的“老宅”觅乡愁

2024年8月29日,记者驱车从蓝田县灞源收费站下G40高速公路,沿着S101省道向洛南县方向行驶约10分钟的路程来到“胡桃树下”,大门口停放着十余辆西安牌照的私家车。“回家回忆回归大自然,放松放飞你自己。”穿过一个挂满葫芦的藤蔓拱门,踏着夹在稻田和金银花圃中间用石子铺设的蜿蜒小道,顺手拨弄着身边的花儿走进院落,一座刻满岁月痕迹的门楼枋柱上的一副对联,道出了这家民宿独具个性的韵味和吸引力。

门楼东边的空地上,数十位游人或围坐在石台前品茶、聊天,或坐在依核桃树而建的树屋里休憩,或在草坪上散步、拍照,或在老油坊里参观、体验古法榨油……菜地里,一群家长和孩子们正在采摘着茄子、辣椒等蔬菜。一名工作人员举着一大把绿油油的辣椒告诉孩子们,“辣椒原产于墨西哥及南美,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分布,16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被长期作为观赏植物进行栽培,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开始作为调料食用,在我们西安,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李家硷村由于位于秦岭深处,地势高,早晚温差大,种出来的辣椒特别辣……”

“噗噗噗……辣……啊……”就在这时,一名小男孩眯着眼睛,一边哭喊着,一边吐着已经嚼碎的绿辣椒。孩子的妈妈则哈哈大笑着,不停地用矿泉水给孩子漱口。小男孩的妈妈孙琳说,9岁的儿子今年整个暑假都在青岛姥爷姥姥家度过。秋季开学前夕,她和妹妹孙薇从西安曲江驱车,带着儿子和7岁的外甥女,踩着暑假的尾巴来避避暑、体验田园采摘乐趣、感受乡村生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孙琳说,在她的老家青岛,一些曾经热闹的村落,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去屋空,荒芜和废弃的院落里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慢慢变得荡然无存。她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这次带着孩子来到这家民宿,看着别人家的旧房子、老家具和挺拔苍翠的大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儿时的乡村记忆,体味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的乡愁。

留住乡愁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晨起听鸟鸣,和风邀明月。这几年挣钱没挣钱先不说,这里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田园生活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快乐。”面对孙琳等游客们的感受,这家民宿的主人李洋说,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以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的民宿,无疑成了留住乡愁的载体。他在国外留学时曾接触过的自然教育,就是活化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李洋是蓝田县蓝关镇营上村人,2009年从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当了几个月老师,2010年前往加拿大多伦多乔治布朗学院留学,学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2015年回国后在海南中铁保税冷链公司从事大宗产品冷链进出口工作。2019年回家探亲期间来到灞源镇李家硷村游玩,被这里的山水和地势深深吸引。“户口不在海南,孩子面临上学,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让我作出决定——‘杀’回老家再创业。”

当时,蓝田县正在依托生态资源打造重生态、慢生活、深体验、富个性的民宿集群。在与李家硷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鹏闲聊中,对方建议他租用村里的闲置、废旧民房开办民宿,还可流转村里的土地种植金银花等农产品,同时发展儿童研学、亲子旅游等项目。依照这一建议,李洋说干就干。在王鹏等人帮助下,李洋在李家硷村一组租赁郭养峰、周志昌、牛建民、牛建忠4户村民的闲置老屋,在以旧改旧、保留旧房原貌的基础上精心改造。2022年,“胡桃树下”乡村民宿投入运营,日接待游客200余人次。

怎么个以旧改旧?随意走进一栋民宿,一面墙上字迹斑驳的“讲究卫生”四个红字格外显眼。李洋说,这四个字永远不过时,这是他特意保留下来的。在另外一栋民宿里,堂屋正上方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红色大木柜。李洋说,这是主人家原有粮食柜,这个柜子比房门宽4厘米,说明柜子是在房子建好以后才制作的。村里还有一种“讲究”,是说粮食可以拿走,“粮仓”不可挪移。这栋民宿正对面的老油坊保持着乌黑透亮的原貌,甚至连在用的榨油工具都布满着岁月的印痕。旁边的屋子里摆满了刨子、锯子、凿子等木工工具,屋顶悬挂着木耙、独轮推车等农具……

望着眼前的“古董”,李洋告诉记者,之所以说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要素与风貌景观,比如日常生活物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这些可统称为“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比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老油坊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实际上,乡村物质要素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呵护它的目的,是既要让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这些乡村记忆,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农文旅产融合激发民宿生命活力

中午吃饭时间,在这家民宿里放松心情的游客们先后来到一座四面敞开的木顶餐厅,端上来的饭菜有核桃油炸香菇、红豆米饭、凉拌豆腐皮和豆腐干、红烧茄子、锅盔夹辣子、水煮豆腐等,茶壶里泡的是金银花茶和蒲公英茶。工作人员说,“除了烟和酒,桌子上这些吃的、喝的,都是我们自己种植、加工的。我就是本村人,我们李家硷村产山核桃、香菇、蜂蜜、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靠着这些资源,我们胡桃树下民宿还开发了核桃油、豆腐干、中蜂蜂蜜、香菇酱等‘秦岭四珍’产品,你们吃完饭可以‘捎’回家尝尝。”面对工作人员“爆竹”般的介绍,来自鄠邑区的高先生乐呵呵地说,“一个民宿带‘灵光’了一方人,没想到大山深处农村人的思维现在也变得这么活跃。”

“我们从村民手里收购山核桃,压榨成核桃油;在村集体大棚购买香菇,一部分用于民宿里的餐饮,一部分制成了香菇酱;从村里养蜂场收购来的百花蜂蜜,加工后出售给游客……”李洋说,“2023年,‘秦岭四珍’销售额29万余元,为村集体增加了10万余元的收入。民宿日常由本村15名村民来运营,人均月工资都在3000元左右;流转村里的80亩地也是20名村民打理,每人每天80元。这样一年下来,大家不出村就能挣到钱。”

蓝田县文旅局旅游科科长赵晋说,“胡桃树下”民宿是蓝田县以农业产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旅游休闲为形的“文旅+农业”发展新模式的缩影。最近几年来,蓝田县以“秦岭山居、蓝舍乡情”民宿品牌为统领,引入优质运营企业参与民宿发展,培育个性化、主题化民宿,推进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民宿品牌;积极探索“民宿+非遗”“民宿+乡情”“民宿+民俗”新路径,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宿一风景”的民宿产业模式。目前建成了以灞源镇李家硷村、九间房峪口村、小寨镇董岭村为代表的秦岭山区地域特色的民宿集群,形成了民宿带动、多业联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说,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将其巧妙融入民宿的设计与运营中,可以打造出既具地方特色又富有文化韵味的乡村民宿品牌。同时,鼓励民宿经营者与当地居民合作,共同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如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不仅能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还能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副组长石英说,活化乡村记忆,就是以乡愁为“灵魂”,以民宿为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加强人文交流互通,避免同质化竞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乡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活起来,充满生机活力。乡村记忆的整体活化,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具有新的内涵、产生新的凝聚力。

(编辑:薛诗彤)

(责编:荆学慧 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