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生活在南方的读者,对于一部研究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著作,本来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因为书中涉及的时段是我涉猎较多的抗战时期,加上战时生活我一直很感兴趣,也曾关注过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情形,故在暑假的旅途之中,便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535页,40万字,作者刘俊凤为历史学博士,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断断续续翻了一遍,读后收获颇丰,也感叹作者的用功之深,故不揣冒昧,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西部曾经有过异常辉煌灿烂的昨天,但这毕竟是中世纪内陆文明的鼎盛,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近代中国的国门打开之后,东部沿海地区得风气之先,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摩登化,都与西部逐步拉大了距离,西部在较长一段时间呈现着停滞和固化的形态,在较低收益的农牧业自然经济的漫长岁月中缓缓流淌,逐渐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抗战军兴,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西北各省都出现了一些与往昔迥然不同的新的气象。作者的研究,就是立足于这样一个视角,为我们着力勾画了一幅幅战时西北社会生活的瑰丽画卷,既有宏观的纵贯横排的全景式描绘,又有生动形象的故事和细节的呈现,读来颇有引人入胜、流连忘返之感,为人们了解百年之前西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读本。
把社会生活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缘于20世纪初新史学的兴起。由于不满于传统史学只注重政治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把政治看作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新史学提倡研究人类社会的全部,关注下层社会,或者说自下而上地看社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重大的政治事件上。由此,作为新史学主要表征的社会史,就以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强调整体史研究的基本特征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社会史于20世纪80年代复兴以后,区域社会史研究也随之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主要走向,出现了繁荣景象。一方面是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相关地方性历史资料和研究性著作大量出版。另一方面则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大量借鉴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特别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这方面以华南、华北地区的工作最具代表性。而西北地区作为一个具有典型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地区,其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宗教与民族、文化与变迁等关系,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与观念中反映出的精神面貌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是研究近代西北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史料发掘利用不足,研究的关注度不够,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研究才逐渐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就其总体格局而言,与社会史学界已然形成的华南、华北研究的盛况,甚至是后起的西南民俗研究相比较,西北地区的社会史研究基本还是处于各省学者各自为战的状况,相互呼应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局面尚有待形成。
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在西部社会生活史领域辛勤耕耘,有比较长期的研究积累,之前出版了《民国关中社会生活研究》,但本书是以战时的整个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大大拓宽,覆盖的范围更广,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增加了许多,难度更大,对作者处理材料和驾驭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现在看来,作者是经受住了这个挑战的。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女性学者,以其细腻用心的观察和理性冷静的思考,面对这个富于地域特色和复杂面相的宏大题材,向读者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研究近百年前西北地区的社会生活,作者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资料搜集的不易,要面对社会生活的日常和细碎造成的史料零散、匮乏和散佚。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运用相关文献,包括对各地的档案文献资料、地方志等的检索利用,对已有区域社会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史梳理,特别是对时人考察著述、报刊资料、谣谚诗歌游记等具有“即时性”特点文献的利用和解读,从而在微观生活的层面上对抗战时期西北地区迎来的历史发展契机展开考察,深入探讨了西北民众在衣食住行、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宗教信仰等在这一特定时期的基本面貌及由于战争的冲击和应对所带来的明显变化。
作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出发,在西北地区历史地理“长时段”的视域下,对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考察研究,不仅呼应和丰富了近年来抗战史研究中对大后方研究的关注,也是长期致力于西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又一成果。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其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剧烈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中国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战争期间西北地区的状况及其变化毫无疑问是理解整个中国近代化历程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同时,要认识这样一个区域辽阔、民族多样、地缘特殊、历史文化复杂的地区,又不得不拉长历史的视野,将其在一个特定历史时空内的变化——无论是剧烈的、还是迟滞的变化,放在更加长时段的地理时间中观照,也必须目光向下、对沉寂在不同社会时间中的人们进行寻访,从而实现更深入地理解在事件时间中的“变”与“不变”。该著正是以长时段考察和多角度审视展示了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坚韧和发展,绘制了一幅深刻的西北民众抗战图、呈现了一幅关于局部与整体、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画面恢弘而细节生动的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文化长卷。
在西北这个自然生态环境长期退化和历史战略地位不断变化的区域里,如何发挥区域优势的整合,以实现根本的现代性变革?这在中国区域现代化探讨中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该著着力于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综合考察,但始终以区域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与地方的角色与作用、生活与观念的互动与改变,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推拉和参合重叠等问题意识贯穿全书。作者认为,“外来力量是推动抗战时期西北社会变动的主要原因”,不仅有“抗战建国”这样的国家政策确立,还有抗战内迁的人口和企业、高校、知识、技术要素等的战时嵌入,都是西北社会生活变动的直接力量,相应的,变动的幅度和深度也随之呈现出波动和续断。尽管西北各省地方精英在其可能的范围和层面上纷纷试图改造地方社会,但受制于自身见识、能力和不同群体利益乃至于战时局势的牵制,其成效常常受到影响,各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成就掺合。无论是应对天灾人祸,还是建构新式生活方式,抗战时期的西北地区在传统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和不发达交通条件的制约下,社会的变迁总是为内在的观念有所滞留、交汇,或者推动,提示了自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对持续、深入、全面地接受外来物质与精神影响和冲击的必要性。这些看法,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其实,作为西部地区之外的一个普通读者,我读后一个很重要的感觉,就是越是非西部地区的学者和读者,越是非专业的读者,就越是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阅读的收获和乐趣,而不是仅限于生活在那个地区的人们。因为作者确实让我们领略到了,那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作者:左双文,原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现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