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冯红林)每当我踏上工程之旅,就被那些普普通通的建设者的故事感动着,他们是那样朴实无华,当选择了电力的同时就已经选择了奉献,每当要宣传他们的时候就都摆摆手说:“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吧!”
汉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包5)业主项目经理李国伟说:“咱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什么风餐露宿,舍小家为大家,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同行们都知道,三过算少的,五过家门而不入的比比皆是,说实在的,工作上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说每天操着几十个亿的心,哪里敢出差错啊?咱们家那点小事有时的确不算个啥,两个孩子都还小,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幼儿园大班,妻子还在鄠邑区上班,每天开车来回就是近百公里,接送孩子的任务就只能交给老人了,她晚上回来负责辅导孩子作业,好在妻子还比较理解我的职业。”
陕西诚信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监颉有来说:“我是从19岁就开始进入电力行业的,光从事塔上作业就24年,那时候年轻啊,在高空作业根本没有害怕二字,话说回来,这功夫都是练出来的,平时不练功,能拿生命开玩笑吗?我们当时候练的用三个手指头抓铁就能够支撑起全身的重量,那时候条件多艰苦,没有无人机,都是人工放线,现在的条件的确比原来好了很多。我看到那些娃娃有时候干活不利索,心里就发急,我的手就痒痒的,就想自己爬上去,有时候晚上做梦都是在塔上。这个活只要一出事就是大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你得懂技术,这个线怎么卯?角度是多少?你得懂导线的拉力是多少?实实在在的技术必须得掌握,坚决不能蛮干。我作为总监负责4、5、6标段,整天来回跑,挺忙的,工地上时间长了习惯性违章在所难免,比如这放线的时候导线下面不能站人,工人忙起来就忘了,也不是有意的,还有那个塔上也要时刻盯着,一有行为违章布控球就拍上了,飞检组一查就得罚我们的款,我们丝毫都是不敢马虎的!”
“你看,这秦岭山海拔1000多米,每天那些工人光爬山就得一个半小时,还有比这更高的呢!你看那一基基础,地形非常陡峭,车根本就上不去,只能靠索道运输,上边地方还小得可怜,只能是运一个附件过去装上,再运,你说这山里的天气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今天这已经是第四场雨了,你说不抓住有效时间作业能行吗?”
听一个老师傅讲,有一年在外工作一年没回家,那时孩子还小,见到他也不叫,像看犯人一样看着他,最后悄悄问妈妈,这人,咋天都黑了还不回家呢?听着这样的笑话,不由得让人一阵心酸。
再看看施工单位吉林送变电的这些九零后的姑娘小伙子,有的是大学毕业刚分来的,有的是复转军人,面前这个敦厚的一米八五,体重二百斤的小伙子,90年的,照顾起人来简直可以说无微不至,从四月份来到现在也小半年了,他将项目部几十号人的伙食搞得妥妥的,不管天阴下雨,也不管回来早晚都会有一口热饭吃,就这样把青春献给了巍巍秦岭,到现在对象也没个着落,你说家里人能不着急吗?
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的语言,但朴实的背后是艰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