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耀晗
重阳时节,天高气爽,金菊飘香。在这个登高望远、敬老思亲的传统佳节,我读完了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的散文集《重阳》。从今年4月收到梁衡先生亲笔题赠的《重阳》开始,断断续续差不多半年的阅读,仿佛与一位智者对话,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着文字的力量和温暖。
《重阳》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梁衡先生用心灵酿造的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在这本书中,梁衡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梁先生博大的家国情怀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开篇之作《风沙行》便将我带入了那个风沙漫天的内蒙古,感受着作者年轻时的热血与奋斗。梁衡先生没有对那段艰苦的岁月表现出任何的怨言,反而将其视为一种生命的磨砺和精神的洗礼。梁衡先生认为,人生有两个童年,6岁以前是自然人的童年,大约是从学校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第一个6年,是作为社会人的童年。他写道:“塞外风沙就是我进入社会后吃到的第一道菜,尝到的第一口社会味,它已永久地刻写在我生命的基因里。”他还说:“上天赐我以风沙,我报风沙以文学,报风沙以人生。”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寻找到成长的营养。
在《带伤的重阳木》中,梁衡先生通过对一棵受伤古树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坚韧与不屈。他写道:“作为自然生命的树木却能为人类书写人文记录,这真是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这句话让我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要学习重阳木的执着和顽强,坚定内心的信念,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即使伤痛长久未能抚平,也该展现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这才是最可贵的。
《将军几死却永生》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梁衡先生通过回顾张自忠将军的生平,探讨了生命的哲理和价值。他写道:“死生,人之大节也……痛哉!天不留其身,然其忠魂常在,壮我华夏。”这句话让我领悟到,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唤起内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为人民为历史留下有意义的记忆。
“一是写大事大情大理,二是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这是梁衡先生的两条写作宣言。重阳时节品《重阳》,我在梁衡先生的散文集中,聆听他的心声,感受那份至情至性,那份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心中激起美的涟漪,也更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