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今年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建院30周年。30年来,该院共完成了2000余项文物勘探和上千项考古发掘项目,出土了近10万件珍贵文物。在这些出土文物中,与骆驼、胡人有关的陶俑并不少见,但骆驼上出现希腊“酒神”这一图案实属罕见。
正在西安博物院展出的“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上,出土于西安南郊隋墓的酒神驼囊骆驼俑备受关注,它的驼囊图案完整清晰,上面刻画的正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
首次出现希腊酒神图案的文物
狄俄尼索斯,宙斯之子、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因为发明了酿酒而备受推崇。魏晋以后,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拜占庭帝国被称为“拂菻”。在一些出土文物中,其中心人物被认为是酒神又表现出明显的醉态,加之图像上具有明显的罗马元素,因此被称为“醉拂菻”。
千年来传说中的“醉拂菻”一直只闻其名而不见真容,当时欧亚大陆的东西两大强国之间有无往来,也一直众说纷纭。直至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连续在西安不同时期的几座隋墓中出土了一批陶骆驼,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葛承雍进行细致研究比对,确定了其驼囊上的“醉拂菻”艺术图像,终于为古希腊艺术曾传入中国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时间回到2006年。在配合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建设项目的过程中,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清理了一座隋代夫妇合葬墓,从墓志铭看,此为隋代集州刺史、汝南公张綝和夫人薛世兰的合葬墓。“酒神驼囊骆驼俑就出土自这座隋代墓葬,当时,骆驼俑上搭附的驼囊还是不成形的残片。”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全民介绍,经过后期修复,这件骆驼俑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驼背上刻画的人物形象太生动了,你看,中间那个挺着肚子的男子好像喝醉了!”11月8日,在“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上,独立展柜中的酒神驼囊骆驼俑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这峰骆驼张口作仰天嘶鸣状,双峰之间驮着驼囊,就像真实的驼队驼囊一样分搭驼背两侧。 可以看到,驼囊左右两面为长圆弧形,雕刻着细致清晰的图案,是一男一女分左右搀扶着一个酒醉男子的模样。中间醉醺醺的男子袒露胸膛、步履踉跄、头垂手落,正符合古希腊文化中酒神的传统艺术造型。
酒器安发拉罐、来通角杯彰显着古希腊、罗马生活的精致,拱形门柱源自古希腊科林斯式样,常春藤装饰则是古希腊庆典场所惯用装饰……驼囊的整个图案画面是由拱门廊柱、角杯、陶罐、常春藤装饰以及侧部头颅高昂的武士等组成,画面栩栩如生,展现了欢宴后酒神洒脱奔放的形象。“这件酒神驼囊骆驼俑上雕刻着醉酒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搀扶他的两位侍从萨梯和迈那得斯,这种艺术图案被称为‘醉拂菻’。这是目前可知国内考古出土的第一件骆驼上出现希腊酒神图案的文物。”张全民说。
“醉拂菻”是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
“醉拂菻”的驼囊往往具备五种主要的特征:一是酒神,酒神狄俄尼索斯通常位于画面中央,常以“手拿一只酒杯坐着或斜躺在卧椅上”的动作出现。二是随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随从也是他的信徒。三是安法拉罐和来通角杯。四是拱形门廊柱子,陶骆驼驼囊场景中展现的是复合型柱式。五是常春藤装饰,用于装饰庆典场所,营造茂密叶茎下的柔和样式。
“酒神驼囊骆驼俑驼囊图案中的安法拉罐和来通角杯,这两件器物都是希腊生活用品,其造型与地中海沿岸发现的陶器、酒器一致。安法拉罐用来装酒或芳香油,显然不是东方使用的容器。来通角杯远不局限于饮用器,而是在酒宴上具有重要的仪式和象征作用,尤其是在希腊社交场合中,酒器的使用已经融入风俗和仪礼程式中,描绘神话场景时酒器等陶制容器图像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在酒神图像里必然出现。”葛承雍在查阅中文文献的基础上,参阅西方文献和图像,比对了大量相关文物之后,首先发表论文,认定这件驼囊中间的男子,就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
为什么中国隋代墓葬会出现希腊“酒神”的形象?
“驼囊上的‘醉拂菻’图像是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的酒神崇拜超越疆界进入中国的新证据,也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有力实证。”葛承雍撰文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征战,到达中亚和北印度,不仅在征服途中建立了许多希腊移民文化的城市,而且把希腊文化带入了中亚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希腊罗马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那时从中亚地区传到了中国内地,中国的艺术作品中遂逐步融入了外来文化形象。
隋唐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往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题,除了少数几件玻璃器、金银器与石刻画之外,并未有更多文物实证出现。这件酒神驼囊骆驼俑的横空出世,让两个不同时空维度的古老文明在陕西这片土地上有了交汇点,有力证明了“希腊化”文化传入中土被接受的独特风采与审美轨迹,而隋唐长安也是中西交流“异域情调”的丝路传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