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影片《直到世界尽头》:寻根之旅下的文化碰撞

影片《直到世界尽头》:寻根之旅下的文化碰撞

2024-11-27 17:47:56
分享到:

不久前,省内知名青年导演陈非的又一部作品《直到世界尽头》全国公映,并入围多个电影节。这是一部关于寻找与救赎、碰撞与融合的电影。

寻根之旅也是救赎之旅

从表面来看,这部电影讲述了美籍华人吴菲寻找祖母故乡的故事,以来到古村落开始,以找到祖屋结尾。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一个故事,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哲学,对人心的救赎。

美籍华人吴菲自称作家,其实是一个在钢铁森林中迷惘的、孤独的人罢了。她在那里和其他人一样纸醉金迷,但是她的灵魂没有栖息地。她给人一种空洞又虚无的感觉,就像她人虽在你面前,但是灵魂不在,如同一个空壳。直到她拿着外婆的手抄本来到中国,来到汉水河畔的古村落。在这里她看到了与大都市截然不同的风景和人,也找到了自我。

直到她找到了祖屋,她好像终于找到了归处。那一刻导演的镜头美学也非常有深意。故事以吴菲的寻根之旅开始,也以她找到祖屋结束。这也算是一种首尾呼应吧。

中西碰撞意境高深

影片既然是以外来者的角度展现中国文化,那么就少不了中式与西式的碰撞。马比尔就是西式的代表。中国文化讲究曲折委婉,而西方文化却讲究横平竖直。这一点也体现在与人的交流当中。所以当听到老奶奶等了丈夫70年的事时,其他人无不为老人的坚守感动、佩服。但是马比尔脱口而出“他或许早就跟别人结婚生子了。”如此直来直去,确实有西方的风格。但这何尝不是对人性的探讨呢?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讲究“一生一世一双人”,认定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当然也有例外的。这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诘问。“你是否如我一般数十年如一日的等待呢?还是早就属意她人,捉彪只是借口?”真相到底如何,老人至死无法得知,但是她仍相信他会归来,所以含笑而去。

从中西文化碰撞的角度看影片中的角色,马比尔是真正的外来者,所以融入不了这里的文化环境,早早离开了。吴菲次之。她更像一个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人,她能够融入这种文化环境,也正是因为她有血脉里流淌着中国文化。吴菲的融入过程就是中西结合的一种过程,而沈墨和道长代表的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道长,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以此救了沈墨的人,也救了沈墨的心。

导演的思想表达——艺术创作的根在陕南

从影片导演陈非之前的电影美丽中国三部曲:《定军山情歌》、《云中谁寄锦书来》、《高原之春》,还有散文集《在陕南发现中国》等作品不难发现,他的艺术创作是有根的,他的根就在陕南。

单从《直到世界尽头》这部电影来看,也是以陕南地区为依托展开故事的。电影中很多空镜都非常有美感,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拍摄。由此可知导演不仅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自身对光影美学的造诣是很深的,可以单凭摄影镜头拍出中国传统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感,让我知道不是只有江南才有烟雨。影片中的梯田、花鸟、山川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心向往之。

在《直到世界尽头》中,中西的交流是柔和的、和谐的、循序渐进的。像是一幅徐徐晕染开的画卷,慢慢呈现在你眼前。而这就是吴菲的一种成长过程,是她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过程,是与沈墨从陌生到默契的过程,也是她找到祖屋的过程。文化的交流是整部影片的暗线,埋藏在吴菲的故事线之下。也可以说是主旨,为了表达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包容万物,又会化为己用的。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以一种更为和谐的方式,或者说用一种中国传统的方式,让中国文化更加契合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可以不断进步,恒久绵长。也可以让文化交流达成另一种形式的美丽,到达另一种艺术高度。

总之,这部电影有着极强的艺术气息。你可以从中认知、学习到很多东西,值得一看。

(作者:乌斯晗拉,长安大学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熙玥)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