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马佩佩 陈飞波 见习记者 郭子荻)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开设了多种小语种课程,如德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学校拥有一批专业的小语种教师,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依托优质外语教育资源,实施小班化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在小学阶段通过兴趣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小语种,初中开始接触双外语学习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吴蕾老师执教的英语课《奶奶的新眼镜》课堂,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奶奶因为眼睛看不清,需要去配一副眼镜。在配眼镜的过程中,她试戴了四副眼镜,有些太大,有些太小,或者是太时尚不适合她。她觉得还是自己的旧眼镜最合适,只需要配上新的镜片。这节课告诉孩子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吴蕾告诉记者,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RICR的教学模式。R代表的是reading环节。I就是imitating,让孩子去模音仿读,跟着原声去模仿,打磨自己的声音,让语音语调变得越来越地道。C代表的是combing梳理故事,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孩子思维可视化。最后一个环节retelling就是复述故事。可以说这种方法会让孩子理解得很扎实。
吴蕾说:“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是双语教学,孩子们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敢于用英文去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很有好处。”
在了不起的非遗——皮影课上,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邀请了陕西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嘉效为孩子们授课。
张嘉效告诉记者,此次课程带来的皮影是关于贵妃和孙悟空皮影的体验制作,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环节是皮影的染色过程。这与日常绘画创作有所不同,一是使用的材料是特殊的牛皮,它质感独特,为染色增添了更多挑战与乐趣;二是采用的是双面染色技法,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色彩搭配上不仅要考虑单面的美观,还要兼顾到另一面的和谐统一,从而深刻体会到传统皮影染色工艺的精髓。第二个环节则是皮影的雕刻工艺体验。在这一环节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制作卡通形象的西游记人物皮影。通过亲手雕刻,他们不仅能学习到皮影制作的精细技艺,还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艺术指导老师张英说:学校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因此设立了非遗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依托学校的非遗美术馆进行,美术馆内设有五大板块,涵盖了多种非遗项目。这次举办的皮影活动,就是这一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皮影艺术,学校特别邀请了专业的非遗传承人来到校园,与孩子们进行深度互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孩子们不仅能更直观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博依老师执教的法语课《书包里有什么》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频繁互动。
朱博依老师告诉记者,课堂上提到的文具盒、铅笔、橡皮、书本还有练习册之类的东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对他们以后深入学习法语有更好的帮助。
据了解,学校从2019年开设了法语课程。小学阶段以兴趣班为主,一周上一次课;初中阶段法语作为选修课,一周有三节课。除了课堂的活动之外,学校还会举办很多交流活动。在朱博依老师的法语课堂上,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法语了解法国,还可以用法语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不仅帮助学生扎根于“中国心”,也让学生有更宽广的“世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