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2月16日,326名来自“陕西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生猪、家禽、肉羊肉牛、茶叶、粮油产业)培训班的学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培训中心主任周敏红的带领下,来到西安市长安区的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长安区大美林庄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到田间地头为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产业振兴致富实践课,让乡村产业振兴的“头雁”们在田间地头取到了致富经,为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2月16日上午,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在神禾塬上的麦田里给“头雁”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万亩麦田里取回致富经
上午9时许,学员们首先来到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神禾塬上被誉为万亩粮仓广袤的麦田里,合作社理事长薛强被一群求知若渴的“头雁”学员紧紧围绕,他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示意图
“通过土地托管,农户们不用再操心田间琐事,而且还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薛强说道,“我们还建立了集体粮食农场,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到农场的经营管理中,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利益的紧密捆绑。”在集体粮食农场的运作下,农户们不仅能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租金收入,还能通过年底分红,分享农场发展带来的红利。这种模式,成功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学员们对长丰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学员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记录, 纷纷就土地流转、机械化作业、收益分配等问题与薛强展开交流,现场交流氛围热烈。来自榆林市榆阳区联庆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林平表示:“长丰合作社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优势,这对我们当地发展规模化养殖也有很大启发。”
2月16日,长安区大美林庄专业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高涛与“头雁”学员们分享合作社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三产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
生态田园中找到产业融合密码
随后,学员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长安区大美林庄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高涛向学员们介绍了合作社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三产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
长安区大美林庄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的生态摄影作品展赢得了“头雁”学员们的点赞
“我们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高涛介绍道。大美林庄合作社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养殖生态畜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合作社还开发了系列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学员们对长安区大美林庄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赞不绝口。来自汉中市西乡县南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梅表示:“大美林庄的三产融合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如何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这对我们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交流环节,学员们还就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高涛表示,学员们的建议非常中肯,合作社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经营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2月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亚军对两家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现场点评并与学员互动
专家点评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精准把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亚军对两家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现场点评。他指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模式和大美林庄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的三产融合模式,都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实践。
“长丰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对于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郭亚军表示。
对于大美林庄合作社,郭亚军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的提升。“这种三产融合的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郭亚军还强调,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他鼓励学员们将此次学习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产业发展。
2月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培训中心主任周敏红在神禾塬上的麦田里,给“头雁”学员们介绍此次田间地头现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培训中心主任周敏红表示,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头雁”项目的实施,正是为了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此次326名学员赴西安市长安区取经,不仅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是一次共谋发展的契机。通过这次实地走访和经验分享,学员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还增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信心和决心。未来,这些“头雁”学员将成为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带领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头雁”学员们在麦田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