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AI进校园 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AI进校园 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5-03-18 15:56:2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福生 郭子荻 薛红红 张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风”也吹进了大中小学。AI能帮教师做什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能让课堂带来哪些变化?又能帮家长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3月中旬,记者走进西安多所学校,实地探访AI带给教育教学的变化。

AI进校园 让教学“活起来”

3月14日,记者走进西安经开第十小学,看到因为AI技术的应用,课堂上发生的转变:老师不再站在讲台前单向输出知识,而是穿梭于学生小组之间,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如何用AI工具模拟古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这种复原场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更强。该校校长陈宏介绍说:“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使用文本分析智能工具带领学生解码课文的叙事结构,这使得教学变得简单、明了而精准。AI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改变就是让课本中的文字‘活起来’,让老师和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在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记者看到二年级有10个班正在试点“AI听说课堂”。教师运用AI技术设计语音互动、情景模拟等趣味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追踪学生课堂表现,精准识别学习薄弱环节,为老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升教学针对性。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还将AI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规范学生体能训练,结合云端课程实现远程指导和个性化训练管理,提升教学效率。

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小学部体育教研组长孙科刚向记者介绍,过去体育课是“大锅饭”,现在通过AI分析,老师可以为每个孩子定制运动方案。该校副校长张宁坤说,学校构建起“监测—分析—干预—评估”的闭环体系,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孩子们的运动数据,教研组通过开展体能大数据会诊,针对肥胖、近视、体态等问题实施精准干预,让学生的体质优良率很快实现提升。

采访中,西京学院传媒学院辅导员于明珠给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自从AI接管了部分类似咨询的事务性工作后,她有更多时间用于深度辅导,从每周8小时增至22小时。

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向记者展示了AI助教的“超能力”,当三维建模出现拓扑错误时,系统不仅会标注问题区域,还能模拟不同修正方案的结果参数,将原本需要三天的师生互动压缩成实时对话。

在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该校打造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除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概念和应用领域,学校还先后开设了如“指尖编程”“无屏编程”“机器人创意搭建”“3D打印”“创客课程”“无人机”等实践创新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还了解到,西安多所学校设立了AI专职教师岗位,有的推出了《诗词中的算法之美》等跨学科课程,有的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指挥国画机器人,再现了《富春山居图》的绘画笔法。

AI是帮手 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教育生态。当这一技术浪潮涌入校园场域时,却在实践层面衍生出一些新课题:AI代写作文、论文、作业乃至教案设计等;在评价体系方面,智能算法应用过程中显露出的机械化倾向与情感缺失特征。构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过程中必须直面的复合型挑战。

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这些问题已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校方和教育研究、科技研发机构的高度重视,正在通过设立制度“防火墙”,技术研发升级与模板升级,努力减少这些瑕疵。

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教师王宗涛也提出了更深刻的思考:“AI技术再强大,也一定无法完全取代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是以心灵、情感为支撑。学生考试失利时,渴望的是教师温暖的鼓励和耐心地引导,这是机器无法给予的人文关怀。课堂上,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语,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感互动和人格影响也是AI无法复制的。他认为,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寻求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一方面积极利用AI打造高效个性化课堂,另一方面更要强化教师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发展其人文关怀与创新教学能力。科技进步无法撼动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学生仍须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等传统路径实现认知迭代,技术始终是辅助教育本质的工具而非替代品。

 陕西省西安中学的智慧课堂以智慧平板为核心载体,构建起“云端资源+智能终端+互动空间”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该学校自2021年以来,通过智慧课堂构建的教学生态,实现了用数字技术对学校教育进行深度变革和创新。截至2025年3月共落地7个智慧课堂班,实现了常态化应用。2024年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智慧班学科优秀率同比提升15%,课堂参与度达98.7%。科技赋能教师高效教学,Al赋能学生高效学习,成为不争的案例。 陕西省西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克强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育人方式的系统性变革。积极拥抱高新科技,持续完善‘智慧大脑+人文心脏'的教育生态,以Al技术融合的智慧课堂建设为支点,撬动育人方式、评价体系、治理模式的全面革新,必将为教育现代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在采访时,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表示,为了深入研究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023年,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就成立了教育数字化研究工作室,并组织了70余所学校来探索数字化教科研的有效路径。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还牵头组建“人工智能+教育研修共同体”,首批以西安高新区第二十二小学为代表的8所核心成员学校在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路径方面已经初显成效。2024年,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组织实施“面向未来 创新课堂”、AI赋能主题的“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惠及一线教师一万余人。

谈及目前发展不足,解慧明表示:“AI目前更广泛地应用在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方面,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探索较少,同时还存在场景应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学校还处于设备使用、AI应用技术培训阶段,区域发展存在差异与不均衡。”

解慧明率先将“解慧明AI人”,也称“解慧明数字人”“解慧明AI助理”,通常用于教育政策、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宣讲及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中,极大增强推广Al应用的“说服力”。她坦言,任何一项新技术浪潮的到来,都会有利有弊,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迭代,这些弊端都会逐步得以革除。高新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能否用好技术,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编辑:钟雨琪)

(责编: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