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下肢康复机器人助力偏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

下肢康复机器人助力偏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

2025-03-31 18:07:23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在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的康复训练大厅里,56岁的脑梗患者李先生(化名)正通过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态训练。随着机械腿发出规律的运动声响,这位三个月前还无法自主站立的患者,如今已能借助辅助设备完成独立行走,这标志着该院引进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在神经康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赋能:机器人重塑行走模式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再次站起来走路。”56岁的李先生(化名)感慨地说。半年前,他因脑梗导致偏瘫,双腿无力,连站立都成了奢望。然而,经过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系统训练,如今的他已经能够独立行走,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记者走进该院康复大厅,只见李先生(化名)正穿着一台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这台机器人像是一双“智能腿”,紧紧地包裹着他的双腿,通过机械结构辅助他进行步态训练。随着机器的缓缓移动,李先生的步伐也逐渐稳健起来。

“下肢康复机器人真的是我的救星!”李先生激动地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连站都站不稳,更别提走路了。但是这台机器能够模拟自然步态,帮助我重建正确的行走模式。每次训练后,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在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的康复大厅里,一台台高科技的康复设备正忙碌地工作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几台下肢康复机器人。这些结合了人工智能与仿生学的高科技设备,正为众多偏瘫患者带来康复的新希望。

创新突破:破解传统康复痛点

那么,什么是下肢康复机器人呢?据医院康复治疗科吉佳佳主任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高科技的康复设备,它结合了人工智能与仿生学技术,通过机械腿辅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这种设备能够实时反馈训练数据,精准调整康复方案,让康复训练更加科学、高效。

“传统的康复训练往往需要患者消耗大量的体力,而且效果往往比较慢。”吉主任说,“但是下肢康复机器人不同,它无须患者高强度体力消耗,就能轻松完成康复训练。而且,训练数据实时反馈,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调整康复方案,让每一步都走在康复的快车道上。”

除了智能高效外,下肢康复机器人还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机械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避免了患者跌倒的风险。同时,这种设备适用广泛,无论是脑梗后遗症、偏瘫患者,还是运动损伤、老年人肌力衰退等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

对于饱受行动障碍困扰的偏瘫群体而言,这台智能设备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康复历程:去年突发脑梗导致右侧肢体偏瘫,传统康复训练中因肌力不足难以坚持。现在机器人带着我走,每次训练能完成800-1000步,这是人工辅助无法达到的训练量。”

该院神经康复主管治疗师王李丹指出,机器人训练系统解决了三大行业痛点:通过生物力学反馈实时调整训练参数,实现精准康复;虚拟现实界面增加训练趣味性,患者依从性提升60%;减轻治疗师体力消耗,使人力资源聚焦于个性化方案制定。

智能康复成医疗新趋势,科学认知避免误区

下肢康复机器人不是要取代治疗师,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提升医疗质量。吉主任强调,机器人系统主要适用于脑卒中恢复期、脊髓损伤、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运动损伤、肌少症等患者。但对严重骨质疏松、关节畸形等患者仍需谨慎评估。

尽管下肢康复机器人技术优势显著,但医护人员特别强调康复训练的科学性。治疗师团队发现,部分患者存在依赖设备就能痊愈的认知误区。王李丹治疗师指出:机器人是重要辅助手段,但神经功能重塑需要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综合干预。”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持久效果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通过科学的训练,患者的肌肉力量会逐渐增强,协调性也会得到改善。许多患者在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能够重获行走能力,重新站起来行走。

当然,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王李丹治疗师提醒患者,治疗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对于严重骨质疏松、关节畸形、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等禁忌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在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下肢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为众多偏瘫患者的康复利器。它不仅让患者重拾了行走的力量,更让他们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持续迭代,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福音。

目前,该院正在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机器人训练与无侵入脑机接口、传统针灸、现代水疗康复等疗法的协同效应。这项创新康复模式已吸引多家医疗机构前来考察学习,为推动区域康复医疗水平提升提供了新范式。

(编辑:舒悦峰)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