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陈飞波 党运)4月2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成功举办“AI赋能课堂质量提升”新闻媒体恳谈会,正式发布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轻量型、低成本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场景应用系统——“AI教研员”。
该系统真正实现了为每位教师贴身配备一位专家级教研员的设想,破解了“教研下乡难”“请不起,等不到”“凭经验,靠感觉”以及“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难题,打破了大规模常态课诊断难的困局。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探索实践,为推动基础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强师计划”的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陕西方案”,化解了教育个性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当天,来自中省市近20家新闻媒体的30余位记者,与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团队、“AI教研员”联盟校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AI赋能课堂质量提升”的时代密码。
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总校长罗坤以“看见成长,‘育’见未来”为题作专题报告,为与会者详细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重点解读了学校在“AI赋能课堂质量提升”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创新实践,同时对“AI教研员”进行了全方位剖析。
“AI教研员”联盟校代表高陵区教研室教研员魏小玉、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学校长郭娟、西安市高新区第六学校校长王琪,现场分享了本校应用实践经验。
“精准画像、成长导航、普惠赋能”三大核心功能定义教育新范式
“AI教研员”通过精准评价、教师成长支持、数据驱动管理,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工具。媒体代表纷纷发言,普遍认可其普惠价值,呼吁将其覆盖至更多学科与地区,同时强调教育需坚守育人本质,融合AI技术与人文关怀。
破解教研难题,技术赋能教育普惠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基层教师,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议题。自2024年9月起,经过深入实践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成功打造“AI教研员”系统。目前,“AI教研员”已在全国10省(自治区)31市43区(县)的330所项目学校落地应用,覆盖云南腾冲、黑龙江同江等边境线国门学校。
多方认可,创新实践成果获推广
会上,罗坤详细解读学校构建的14项核心成果,包括数字基座搭建、教学评估革新等。罗坤表示:“系统已实现三大突破:一是课堂实录转写准确率达95%以上,每节课后自动生成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诊断报告;二是首创‘双模型协同评估’机制,通过Qwen Max与DeepSeek R1交叉验证,提升评估科学性;三是构建教师动态成长档案,实现从‘经验教学’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AI教研员联盟校”代表高陵区教研室教研员魏小玉、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学校长郭娟、西安市高新区第六学校校长王琪现场分享本校应用实践经验。教师反馈显示,使用该系统以来,教师自我成长速度远超传统培训模式。
公益计划启航,惠及千校师生
现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宣布启动“千校启航”公益行动,计划在2025年为千所学校免费接入“AI教研员”系统,进一步扩大普惠范围。
媒体互动,聚焦技术落地与未来愿景
在媒体互动交流环节,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西安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代表围绕技术细节、公益计划及实践案例展开交流。罗坤表示,未来,还将分阶段推出“AI教师”“AI家庭教师”“AI学伴”及“AI学情报告”四大子系统,构建覆盖“教、学、评、辅”全场景的智慧教育生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下因材施教的终极目标。
罗坤还表示:“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唤醒教育者向内革新的勇气。未来教师必须成为‘全科育人者’,在情感联结、创新思维等维度构建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