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午,记者走进宝鸡市渭滨区桥南街道英达路社区食堂,饭菜香味扑鼻而来。来此就餐的居民一边享用午餐,一边翻阅桌上的政策宣传册,时不时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
在社区食堂门口的角落,一张标识醒目的“流动办公桌”引人注目,上面整齐摆放着意见登记簿、安全知识手册、医保社保政策指南等材料。一旁的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居民关于低保申请、高龄补贴、居家养老等事项的咨询。
“这就是我们打造的‘食堂+服务’新模式,既让群众吃得好,又能办得了事。”渭滨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萍说,英达路社区食堂今年投入运行以来,每周定期设置的“流动办公桌”,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经常“打卡”的服务点。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治理重心下沉,社区食堂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扮演着多个角色。渭滨区在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同时,创新探索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吃饭的地方”,实现了民生服务无缝衔接。
英达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赵艳介绍,英达路社区老龄人口密度高、配套服务需求大,为解决“做饭难”“就餐难”等现实问题,渭滨区决定在人流密集区域建设便民餐食服务点。英达路社区食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立的。
“我们按照每餐三菜一汤的标准,主打营养搭配和价格亲民。食堂每日就餐人数超500人次,老年人占比超过60%。”赵艳说。
在“小饭桌”上,居民获得的不只是“热饭菜”,还有“暖服务”。
“我对申请高龄补贴的细节有一些疑问,听说现在在食堂就能问,就赶紧来看看。”正在咨询政策的英达路社区居民李金祥说。
像李金祥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英达路社区“流动办公桌”围绕群众高频需求,实现服务前置、信息下沉。
据统计,英达路社区“流动办公桌”设立以来,英达路社区已累计接受政策咨询600余人次,帮助群众代办事项100余项,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目前,渭滨区已建成投用13个社区食堂,初步构建起“15分钟就餐服务圈”。各社区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设置服务点位,打造“功能多元、服务高效”的基层治理平台。
在推进社区食堂建设的过程中,渭滨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探索“自办+联办”机制,推动餐饮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英达路社区食堂由街道牵头运营,委托专业餐饮机构管理,同时引入志愿者参与秩序维护、环境保洁等日常工作,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社区食堂服务功能,将其打造为集用餐服务、政务服务、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社区治理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李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