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爱益工坊社团志愿者在西安市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西光社区免费为居民检修家电。
本报记者 李旭佳文/图
4月18日,在西安市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西光社区广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冯青华正带领爱益工坊社团志愿者将印有“免费维修电器”字样的红色条幅挂在树上。
工具箱刚放下,等候多时的居民便围了上来。“可算把你们盼来喽!”居民李芝荣抱着足浴盆来到维修台前说,“这个足浴盆我用了很久,突然指示灯不亮了,你给瞧瞧。”
话音未落,居民王小莹也把电饭煲搁上维修台。她说:“煮着饭突然就不工作了!”……转眼间,已有不少社区居民拿着有问题的小家电在爱益工坊社团的维修台前排起了队。
“电饭煲不通电了。您登记一下信息。修好了,我们会送过来。”……忙碌的冯青华一一回应。在他身旁,志愿者正用绝缘胶带缠裹电线,对现场就能维修的家电进行维修。
爱益工坊社团已是第5次来该社区“义诊”,师生们独创的“把脉问诊+现场教学”模式,在解决群众实际需求的同时,让家电维修变成生动的实践课堂。
6年来,冯青华率领这支“家电急诊团队”穿梭于西安街巷与陕北村落,累计开展“公益诊疗”300多场,义务维修1900余件家电,为群众节省近10万元,对8000余人次进行培训,将家电养护的“金钥匙”递到群众手中。
为何投身公益事业?“我从小就看到父亲身体力行帮助乡邻。他总教导我要向雷锋学习。”冯青华说,这份家训深深烙印在他心中。2018年,作为特殊引进人才,他从新疆来到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启教育生涯。
2019年,一个创新理念在冯青华心中萌芽:“技术不应成为锁在教室的陈列品。”他决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技能实训与社会公益深度结合,使专业技术转化为惠民利民的实践力量。
同年4月,承载“德技共进,服务社会”理念的爱益工坊社团应运而生。
这个最初仅有数名成员的小团队,如今已成为超百人的志愿队伍——从校园义务维修起步,逐步将志愿服务范围扩展至社区、乡村甚至偏远山区,在开展家电诊疗、用电安全科普等服务的同时,创新实施旧电器再生计划,转化技术专利1项,实现公益服务与科研创新的有机融合。
“技术是冰冷的,但用技术服务社会是温暖的。”冯青华这样诠释团队价值。
大二学生王锐是爱益工坊社团核心成员之一,在公益实践中实现了个人成长。“经过多次实践,常见的家电故障我基本能精准诊断。这个将技术提升与社会服务深度交融的社团,让我掌握了系统化的电器维修技能。”王锐说。
“每件电器都有3次‘生命’。”冯青华介绍团队研发的电器“重生档案”,首次维修延续使用价值,无法修复的拆解教学,无法教学的零件进入创新实验室“重生”。
这种废旧电器通过“维修—教学—研发”的绿色循环模式让公益产生裂变效应。在子洲县苗家坪镇艾家河村,志愿者先后为村民义务维修600多件家电。该村村委会撰写感谢信称赞社团“把技能留在乡村,把情怀洒在田间地头”。
“每次到陕北入户维修,大家都背着工具翻山越岭。老乡对我们很热情,我感觉做公益非常有价值。”志愿者张嘉翔介绍,2021年以来,社团每年都会到艾家河村开展“家电义诊”。
部分商业维修平台虚报故障、高价收费……爱益工坊社团的公益实践,与当前家电维修市场的乱象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维修平台维修家电费用很高。学生娃娃上门服务不仅分文不收,还教我们用电常识。”4月18日,68岁的西光社区居民李道芳说,她家的空调坏了,家里有卧床的家人,幸好遇到爱益工坊社团“上门服务”。
李道芳的困惑也是冯青华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当下,大量淘汰的废旧家电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与此同时,偏远地区受限于经济、交通等条件,群众无力更换故障电器,面临维修无门的困境。”冯青华说,其实80%的电器可通过基础维护、更换零件修复。希望用更多公益服务点亮绿色生活。
从传承雷锋精神到服务乡村振兴,爱益工坊社团的公益实践持续拓展,涵盖校园电器义诊、留守儿童关爱、适老化帮扶、校园电路升级、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等领域。
“我们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融入职业素养培育,引导青年学子在技术服务中践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冯青华说,这支以焊枪为“笔”的公益团队,将书写更多新时代的雷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