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长安画派数十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近日,西安中国画院再次组织写生小分队深入基层,到汉中勉县新铺镇漩水坪村开展写生采风艺术交流活动。一草一木的勾勒,一山一水的皴染,画家把山景与花田凝于笔端,创作出多幅作品,并现场捐赠作品100余幅。
4月10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专职画家范朋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如何更好践行长安画派优秀传统、更好开展主题创作进行了探讨。
记者:前两天,您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有关赵望云先生“真正的艺术家产生在十字街头”的文章。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王犇:赵望云先生的这句话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并最终回馈给人民。
我们认真践行这一理念,多次组织画家深入基层采风,到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农村、陕南山区等地写生,记录时代变迁。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西安中国画院有12件作品入选。范朋杰的《桑榆晚晴》,是他在周至驻村一年,积累大量鲜活素材后所作;左洋为了创作《榨油》,长时间在老油坊里观察老手工艺人,夏天被蚊子叮咬得满脸是包;倪超为创作《城市烟火》,在小南门早市泡了好几个月,画作中有叫卖的、吃早饭的、环卫工人等上百个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体现。
记者:长安画派积淀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优秀传统。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一传统?
范朋杰:作为画家,深入生活是最根本的要求。从绘画角度来说,作品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创新点,做到师古但不泥古。
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我在周至驻村帮扶期间,经常和村民互动。端午节和老人一起包粽子,重阳节为他们送围巾。一来二去,大家变得特别熟络。《桑榆晚晴》就是以这群老人为主题进行创作的。
记者:西安中国画院一直聚焦主题创作,请您谈谈目前的发展情况。
王犇:画家要为时代立传。我每次看石鲁的《转战陕北》都会心潮澎湃。画面折射的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2015年起,我们充分发挥画院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坚持主题创作,通过实施“西安文脉”“百年历程”“黄河长安”“古城菁英”“双百长安”和“时代画卷”等六大工程,累计创作以大唐盛世、交大西迁、秦创原等为主题的精品力作400余幅,形成主题性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库。
记者:主题创作对于画家的培养有什么样的作用?
范朋杰:主题对于任何一幅画作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生活中的素材很多,但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画,都值得画。
每次进行主题创作前,我们都会组织专家讨论,经过充分论证再确定选题。在草图基础上,让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再进行优化。通过“六大工程”,画家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艺术水准不断得到提升。
记者: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前,您和团队成员为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创作了巨幅画作《秦岭新晖》,能介绍一下创作历程吗?
王犇:这幅画长15米、高5.7米,我们团队整整画了10个月,采风就用了3个月。我们以秦岭北麓终南山段为核心,几乎把所有的山峰、峪口都实地走了一遍。作品采用中西方绘画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光影、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以中国传统山水深远、高远、平远三法并用构图,突出秦岭的体量感与威严感。画面前景用了矿物质颜料,云雾用的是西方水彩,使得画面既有大理石般的坚硬观感,又有中国画独有的氤氲缥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记者:您的很多创作都以秦岭、昆仑山为主题,画面雄浑大气。您能谈谈自己的创作理念吗?
王犇:在创作前,我会酝酿一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状态。我一直觉得作品想打动别人要先感动自己。我喜欢昆仑山、秦岭、太行山这样的巍峨之景,这种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雄壮苍茫,是我心之所向。我也喜欢小桥流水的景色,但因为没有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也就没有深刻的体会。我的笔墨来自我的“感动”、我的生活和真实的创作状态。有感觉了,有激情了,才去动笔。
记者:近期,西安中国画院在编写《西安美术史》,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犇:《西安美术史》分为上下两册,超百万字。上册从周秦汉唐到清朝,下册从民国到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内容涉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领域。该书对推动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填补西安美术系统性史著的空白。
记者:今年有大型展览计划吗?
王犇:今年6月,中亚联展及交流活动将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启动。我们计划带近百幅和丝路相关的主题性作品,到中亚五国巡展两个月,用绘画形式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