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约距今10万—5万年的濛溪河遗址群硅质岩小石器工业的发现,系统填补中国南方到东南亚本阶段文化的空白,为东亚早中期石器文化转型研究提供关键实证。该石器文化是首次在华南发现稳定的且明显有别于南方大砾石石器工业的类型,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显示出东亚早期现代人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文化特点。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下汤遗址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过程。遗迹丰富,类型齐备,有环壕、人工土台、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广场、沟渠、沟槽、道路等遗迹,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聚落以“围壕”为界分为两大部分,总面积超百万平方米。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玛不错遗址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玛不错遗址发现的众多外来遗存,如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费昂斯、红玉髓等,不仅填补了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诸多空白,而且对于研究极端环境中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展开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由此揭示出遗址为商代早期的一处大型城市聚落,文化面貌属于中原文化系统。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亦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位于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周原考古队近年把探索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建筑群落作为田野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2020年以来累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实现了聚落考古的大突破。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主体为西周时期遗存,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包括董家林、黄土坡、刘李店、立教、洄城等村,也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所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燕侯墓地的发现弥补了贵族墓葬分布规律中最关键的一环,由此可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都城的延续时间,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经过近五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整理、研究,结合文献史料综合分析,一号墓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空坐标。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3平方公里,东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仅700米,是云南高原已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河泊所遗址所在的云南滇中地区,是石寨山文化(俗称滇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的四次考古发掘,揭示了石寨山文化的独特面貌和丰富内涵,明确了石寨山古墓群是古滇国最高等级墓地,实证了文献中有关滇国历史的记载。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是早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典型代表,提供了我国早期佛寺布局及其发展演变的样本,推进了古疏勒及丝绸之路佛教考古和我国早期佛寺起源研究。
本报记者 赵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