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老人收藏电话卡记录光阴的故事

近2万张“小卡片”见证时代变迁

老人收藏电话卡记录光阴的故事

近2万张“小卡片”见证时代变迁

2025-04-25 09:18:09
分享到:

世界很大,距离很远,但一张卡,连接你我他。  

西安76岁老人李向民,40年来,收藏近2万张电话卡,有IC卡、IP卡、200卡和201卡等。一张张电话卡,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近2万张电话卡里藏着光阴故事

4月24日,在位于西安市丈八东路附近的家中,76岁的李向民正戴着老花镜端详一张1995年发行的IC电话卡。这张印有黄河图案的电话卡,上面写着“中国IC卡预付费公用电话开通纪念”字样。这套电话卡一共4张,面额不等,分别为30元、50元、100元。“你看,卡面上镶嵌着集成电路(IC)芯片,用IC卡插入电话机读卡器,就可以通话了。”李向民对记者说。

李向民收藏电话卡始于1985年,当时在铜川工作的他,是单位的通勤车司机,接触的人多,第一次见到有人拿着电话卡,便被该“新鲜事物”所吸引。

彼时,公用电话亭刚出现,打长途要排队。

这是一张珍贵的电话卡。1997年,李向民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打电话报平安。“当时通话几十秒就断了,现在视频聊天能说几小时。”老人抚摸着电话卡笑道。

收藏柜里,有磁卡、IC卡、IP卡、200卡和201卡等近两万张电话卡,每张卡片背后都藏着故事。

“这是2001年使用的陕西IP电话卡,有了它就不用插卡打电话了,输入密码就能用。不过,只限在陕西境内的固定电话机上使用。”李向民展示了手中的陕西民俗类IP电话卡,上面印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等图案。

收藏过程中,既有快乐也有艰辛。印有“黄帝陵”的IP卡,一共有5张,他当时收集了4张,缺少其中一张印有“黄帝脚印”的卡。为此,李向民从铜川到西安的邮币卡市场,前前后后跑了8次,才买到它。

在他看来,收藏电话卡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耐心。

他的收藏册分了不同的专题,有红色收藏、文物、人物、植物、艺术和体育等。比如,图案精美的故宫钟表系列电话卡,足足有100张;北京奥运会系列电话卡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字眼格外醒目;连环画版杨门女将系列电话卡,翻看它后等于阅读了一本故事书;还有爱心造型的201校园卡,充满青春气息……

小小卡片见证通信变迁

那些年,李向民和妻子省吃俭用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女儿毕业那年,他家安装上了座机电话。“最开始安装一部电话要3600元,2001年我们安装座机时的费用是400元,再后来安装座机不要钱,还送电话机。”李向民回忆道,2009年他退休,孩子给他们在西安买了房,此后老两口一直在西安居住。两三年后,儿子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

“从别在裤腰带上的传呼机,手持的‘大哥大’,街头的电话亭,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通信行业变化真大,通信红利惠及每一个人。”老人感慨道,现在,他网购电话卡进行收藏,也刷短视频,看直播。

李向民经常和藏友们外出展览藏品。他计划未来要让电话卡藏品多进社区、校园展出。“让更多年轻人知道电话卡,知道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变化,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也是老人的心愿。

在全国火花收藏家协会西安活动中心主任刘诗斌看来,李向民的藏品枚数多,品相佳。朋友孙志昌表示,在之前的展览中,李向民的电话卡藏品既唤起中老年群体的青春记忆,又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

喜欢用手机看新闻的李向民,对新华社报道的这组数据印象深刻。1949年底,我国平均每千人只拥有半部电话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在移动通信领域,我国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发展历程。

翻开一本空白册子,李向民说,这是给6G卡预留的……

文/图/视频 记者 姬娜

(编辑:舒悦峰 李溢涵)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