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袁观华 聂光玲 记者 任荣)4月25日的秦岭南麓青山苍翠,绿草茵茵,迎着春日的旖旎风光,走进商洛洛南烟区,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洛南县永丰镇阳光烟农合作社的“钢铁骡子”已经列队出发——全地形移栽机灵活攀爬45度陡坡,覆膜机在坡塬地织出银色缎带,微型播种机在一块块田地奋力“耕耘”……
移栽工作,运苗、打孔、移栽、施药……各个环节井然有序,机器轰鸣声与人言欢笑声此起彼伏,春日繁忙景象,与机械的铿锵节奏,谱写着千年农耕的田园牧歌。
技术人员(右)正在指导烟农使用微型大豆播种机
“铁牛”上山 破解机械化困局
在永丰镇李村的示范田里,现代烟草管理员张军一边调试着山地覆膜开沟一体机,一边给我们介绍:“去年我们QC小组改进了开沟覆土装置,使它在坡塬地也能一次完成开沟、铺膜、压边。这个课题成果还在陕西烟草和陕西省质量管理协会获了奖。”改进后的农机采用仿生鳄鱼嘴式开沟器,在坡塬地作业适配度达到95%以上。“原本需要5个工作日的覆膜作业,如今用上机器,8小时就能完成。”张军接着说。
“往年这时候得全家老少齐上阵,如今,有了这些铁家伙,比三个壮劳力还顶用哩。”在永丰镇郭村的梯田里,老烟农李有田抚摸着全地形移栽机的橡胶履带向大家介绍,“这台由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多方比较后选定的‘山地战车’,采用双节铰接式底盘设计,能像尺蠖般在陡坡上自如转身。配套的钵苗移栽装置,让移栽效率从每人每天0.8亩跃升至机械作业15亩。”
最让烟农惊喜的,是在阳光合作社试验的QC成果-烟田套种大豆微型播种机,这台形似儿童摇摇车的设备,能在烟垄间隙精准播种大豆,亩均播种量误差不超过80粒,成本仅需120元。“过去套种得跪着点豆,现在站着就把活干了。”李有田说着,向大家展示账本上记录着的变化:机械套种使大豆亩产提升12%,烟田综合效益预计增加100元。
全地形移栽机选型现场(袁观华)
“云端”重构产业生态
在石坡镇罗窑村委会的15座新能源烤房群,正演绎着“数字火候”的革新。光伏板与储能装置组成的“光储直柔”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热能;传感器每180秒采集一次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生成动态烘烤曲线。商洛市洛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烘烤师王珂的手机收到预警:“3号房变黄期积温差162℃·h,建议延长6小时。”他轻触屏幕调整参数,烤房立即启动辅助送风——这是陕西省民政厅定点帮扶项目,较传统燃煤烘烤节能41%,上等烟比例提升8%。
“2024年新建的纯电热泵烤房更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全年在全县推广新能源烤房1259座,新能源烤房使烘烤成本下降34%。烟农通过APP可远程监控烤房的实时状态,很放心。”王珂介绍说。
在保安镇北斗村,烟农赵晓芸的“指尖革命”有了新场景。她登录全国统一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刷脸认证后,系统自动关联地块信息、种植合同,生成包含37项质量承诺的电子协议。“预约交售时段时,现在,烟站都根据平台历史交售数据、分级能力智能排期,将等候时间从平均4.2小时压缩至0.8小时。”赵晓芸说,以前签合同要跑三趟烟站,现在手机上五分钟搞定。
据了解,2024年全洛南县电子合同覆盖率已达100%,物资配送误差率降至0.1%,烟叶交售“预约-验级-结算”全流程数字化,彻底告别“人情烟”“后门烟”,既规范又高效。
山地覆膜开沟一体机使用现场
在机械轰鸣与数据流淌的背后,是洛南烟区“三位一体”的机制创新。农机共享平台破解了“小散弱”难题:合作社整合6029台(套)专用机械,采取“分时租赁+作业外包”模式,让山地机械使用成本降低40%。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电子烟田”覆盖率100%,2024年全县亩均用工从23个降至17个。
站在烟豆轮作示范区,机械化的律动与数字化的静谧和谐相生。北斗导航的无人机掠过云端,在天空书写精准农业的诗行;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如大地脉搏,向云端传送着密语。“2024年,洛南烟区亩均产值突破3750元(不含国家补贴),机械化综合率达81.3%,数字技术覆盖率92.6%,交出了一份‘机械强筋 数字铸魂’的最好青山答卷。”洛南县局(分公司)副经理黄金辉说。
我们看到,诸多变革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当72岁的王大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点开全国统一烟叶生产经营管理平台时,当全地形移栽机在祖辈挥汗的陡坡上从容攀爬时,当烘烤曲线在手机屏上优美舒展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进化,更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数字涅槃。洛南烟区用钢铁与代码编织的振兴之路,正在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在山地丘陵的褶皱里,在数字与机械的协奏中,农耕文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